[发明专利]海洋捕捞专用渔网无效
申请号: | 201410637716.2 | 申请日: | 2014-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359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强俊;徐跑;朱志祥;徐钢春;何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74/00 | 分类号: | A01K74/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纪昌 |
地址: | 21408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洋 捕捞 专用 渔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渔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捕捞专用渔网。
背景技术
渔网顾名思义即捕鱼用的网,目前多数渔网采用合成纤维加工而成,主要有尼6或改性尼龙的单丝、复丝或复单丝,以及聚乙烯、聚酯、聚偏氯乙烯等纤维。在古代,人们使用粗布和麻作为原料,通过捆卷的方法制成鱼网。虽然这种渔网易腐烂,坚韧度差,但是其捕鱼效率已经大大提高。随着渔业的发展,渔猎的对象不只是鱼,捕捞的工具也与时俱进。
渔业生产用的网具,有拖网、围网、撒网、定置网和网箱等。拖网和围网为海洋渔业捕捞用的重型网具。网目大小为2.5~5厘米,网绳直径为2毫米左右,网重达数吨甚至数十吨,通常用一对拖轮分头牵拉追捕鱼群或由灯光船引诱鱼群集中而合围。撒网为江河湖泊捕捞用轻型网具。网目大小为1~3厘米,网绳直径0.8毫米左右,网重数公斤。定置网和网箱为湖泊水库或海湾人工养殖固定网具。大小规格依所养鱼类而不同,把鱼围截在一定的水域中养殖不使逃离。
但是目前用于海洋捕捞的渔网由于结构方面的不足,在抛网时不便于完全张开,在收网时不够迅速而易导致捕捞物逃脱。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海洋捕捞专用渔网,该渔网结构简单合理,在抛网时,渔网可完全张开,方便抛掷,且收网简单迅速可有效防止捕捞物脱逃。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海洋捕捞专用渔网,包括渔网本体、第一加强线、第二加强线、收线孔、拉线、拉绳、沉子,其中所述渔网本体中心设置收线孔,渔网本体的边缘设置第一加强线,位于第一加强线和收线孔之间的渔网本体上设置第二加强线,渔网本体边缘设置沉子,沉子与渔网本体的边缘连接,所述拉线通过收线孔穿过渔网本体,且其一端与拉绳连接。
所述的海洋捕捞专用渔网,其中,所述沉子中心设置通孔,通过渔网线连接在渔网本体的边缘。
所述的海洋捕捞专用渔网,其中,所述沉子的底端设置第一限位块。
所述的海洋捕捞专用渔网,其中,所述沉子的另一端设置第二限位块。
所述的海洋捕捞专用渔网,其中,所述渔网本体上设置浮标。
有益效果
第一:本发明通过在渔网本体上设置加强线,进一步增强了渔网的牢固性,通过在渔网本体边缘设置沉子,以方便在捕捞时抛掷张网;
第二:本发明通过在沉子两端设置限位块,不仅可有效防止沉子脱落,还可有效控制沉降力;
第三:本发明结构精简,设计合理,方便抛网和收网,可有效提高捕渔率,适于大范围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渔网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渔网本体,2为第一加强线,3为第二加强线,4为收线孔,5为拉线,6为拉绳,7为沉子,8为第一限位块,9为第二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海洋捕捞专用渔网,包括渔网本体1、第一加强线2、第二加强线3、收线孔4、拉线5、拉绳6、沉子7,其中所述渔网本体1中心设置收线孔4,渔网本体1的边缘设置第一加强线2,位于第一加强线2和收线孔4之间的渔网本体1上设置第二加强线3,渔网本体1边缘设置沉子7,沉子7与渔网本体1的边缘连接,所述拉线5通过收线孔4穿过渔网本体1,且其一端与拉绳6连接。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海洋捕捞专用渔网,包括渔网本体1、第一加强线2、第二加强线3、收线孔4、拉线5、拉绳6、沉子7,其中所述渔网本体1中心设置收线孔4,渔网本体1的边缘设置第一加强线2,位于第一加强线2和收线孔4之间的渔网本体1上设置第二加强线3,渔网本体1边缘设置沉子7,沉子7与渔网本体1的边缘连接,所述拉线5通过收线孔4穿过渔网本体1,且其一端与拉绳6连接,其中,所述沉子7中心设置通孔,通过渔网线连接在渔网本体1的边缘,所述沉子7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限位块8、第二限位块9。
为进一步起到指示作用,可在所述渔网本体1上设置浮标。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377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