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碱液循环用无过环己烷氧化液脱酸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36584.1 | 申请日: | 2014-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6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孙志强;徐杰;马红;石松;苗虹;郑玺;高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27/26 | 分类号: | C07C27/26;C07C29/88;C07C45/85;C07C35/08;C07C49/403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无过 环己烷 氧化 脱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领域中的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具体地说,涉及到一 种碱液循环用于无环己基过氧化氢的环己烷氧化液脱酸的新工艺开发,通过中 和用碱的再生循环,降低生产环己酮和环己醇的原料成本。
背景技术
以环己烷氧化生产环己醇和环己酮,是生产己内酰胺和己二酸的重要石油 化工过程。环己烷首先经过空气氧化,得到含有环己基过氧化氢的氧化液,此 氧化液必须经过进一步的分解反应,使其中的环己基过氧化氢分解为最终的环 己醇和环己酮。在环己烷氧化反应和环己基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均伴随有机 酸如己二酸、戊二酸、戊酸、甲酸等多种有机酸生成。提取产物环己醇和环己 酮的工艺通常是使用蒸馏法进行的,为了避免蒸馏过程中酯化反应发生,防止 碳钢蒸馏设备腐蚀,在蒸馏前一般要首先除去氧化液中的有机酸。目前的除酸 方法主要是用碱中和方法,所使用的碱主要是NaOH。
专利BP1382849和EP8320054.1提出了在分解环己基过氧化氢的过程中, 中和氧化液中有机酸的方法,这些方法提出使用NaOH和部分Na2CO3为中和用碱, 其中的NaOH是必需用碱,因为NaOH是分解环己基过氧化氢。因此,现有的技 术中存在所使用的碱无法封闭循环再利用的技术难题,生产中除了消耗大量 NaOH,并且形成大量碱渣的问题。
近年来,陆续出现了非碱催化分解环己基过氧化氢的研究文献。本发明团 队也开发了无碱催化分解环己基过氧化氢方法CN201010284602.6。因此,需要 研究一种新的碱中和技术,与非碱催化分解环己基过氧化氢技术 CN201010284602.6结合,提高碱使用效率和消除碱渣排放的问题。本发明旨在 提供一种使用碳酸钠为中和用碱,通过蒸发、焙烧、溶解、过滤过程,实现碱 循环,消除碱渣排放和碱净消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CN201010284602.6中的氧化液做脱酸处理的碱 液,并解决碱的使用效率和消除碱渣排放的问题,通过蒸发、焙烧、溶解、过 滤过程,实现碱循环,消除碱渣排放和碱净消耗。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a)碱液与无过环己烷氧化液混合,20-100℃下搅拌5-15min;
b)静置1-10min,分离上层有机溶液与下层水溶液;
c)将步骤b)中得到的下层水溶液于80-100℃下蒸发至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30%-60%的浓缩液;
d)于400-1100℃下焙烧60-120min,得到灰白色粉末,即碱渣;
e)将碱渣于水中溶解,过滤,得到碱液,碱液循环用于无过环己烷氧化液 的脱酸处理。
所述的无过环己烷氧化液为按专利CN201010284602.6中的环烷基过氧化 氢分解技术分解环己基过氧化氢之后的环己烷氧化液;无过环己烷氧化液主要 包括环己烷、环己醇、环己酮和有机酸;
其中,环己烷氧化液来源于环己烷空气氧化方法,环己烷氧化液主要由环 己烷、环己基过氧化氢、环己醇、环己酮和有机酸组成。
所述碱液为碳酸钠水溶液。
碱液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到35%,优选15%-25%。
步骤a)中,碱液中碱用量与氧化液中有机酸含量之比以摩尔比计为1:1到 1.5:1,优选1.1:1。
步骤a)中,反应温度优选60-90℃。
步骤c)中,浓缩液质量百分比浓度优选50%-55%,浓度过低不容易焚烧, 浓度太高容易在蒸发器内结壁,影响操作。
步骤d)中,焙烧温度优选600-800℃,焚烧温度太低有机酸钠分解不完全, 碳燃烧不完全也不利于余热回收;焚烧温度过高,焚烧炉壁耐热受到限制。
步骤e)中,碱渣再溶解后制成循环碱液的质量浓度为15-25%。
本发明含有环己基过氧化氢的环己烷氧化液来源于环己烷空气氧化方法, 这种溶液中含环己基过氧化氢一般在0.1-1毫摩尔/克之间,但通常在0.2- 0.6毫摩尔/克之间,反应液中同时可含有一定量的环己醇、环己酮和有机酸等 其它成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365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