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τ3相γ-TiAl金属间化合物铸锭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31907.8 | 申请日: | 2014-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04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勇;韩建超;肖树龙;田竟;徐丽娟;王晓鹏;贾燚;曹守臻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0/00 | 分类号: | C22C30/00;C22C1/03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侯静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tial 金属 化合物 铸锭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γ-TiAl金属间化合物铸锭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γ-TiAl基合金是一种新型的高温结构材料,具有高熔点、低密度、高弹性模量以及较好的高温强度、阻燃能力、抗氧化性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轻质耐热高温结构材料,被认为是极具竞争潜力的下一代航空发动机用结构材料之一。然而,TiAl金属间化合物粗大的组织及低的室温塑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在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组织和性能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加入一定量的合金元素,改变合金的凝固路径,可以细化γ-TiAl的铸态组织。含β相γ-TiAl基合金就是利用这种方法,通过添加足够量的β稳定元素使合金由传统的L→L+β→α…转变为L→L+β→β→…,得到细小的铸态组织。通过研究Ti-Al-Ni三元相图发现,通过添加少量的Ni元素也可以改变合金凝固路径,使合金由传统的L→L+β→α…变为L→L+β→α+τ3→…,得到细小的铸态组织。然而,关于含τ3相的γ-Ti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及Ni在γ-TiAl合金中的物理冶金行为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τ3相γ-TiAl金属间化合物铸锭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含τ3相γ-TiAl金属间化合物铸锭按各元素摩尔百分比为Al:47%~48%、Nb:2%、Cr:2%、Ni:2%~3%和余量的Ti,由海绵钛、高纯铝、铝铌中间合金、电解铬和镍豆制成。
上述的一种含τ3相γ-TiAl金属间化合物铸锭的制备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按各元素摩尔百分比为Al:47%~48%、Nb:2%、Cr:2%、Ni:2%~3%和余量的Ti,分别称取海绵钛、高纯铝、铝铌中间合金、电解铬和镍豆;
二、将步骤一称取的金属通过金属压块机进行压块成型,压块时自下而上各层分别为海绵钛层、高纯铝层、铝铌中间合金层、电解纯铬层、镍豆层和海绵钛层,得到金属压块;
三、将水冷铜坩埚感应熔炼炉中的金属铸型预热至300~400℃,然后将步骤二得到的金属压块放入水冷铜坩埚感应熔炼炉中,抽真空至1.0×10-3~3.0×10-3mbar,再以10~15kW/min速率将熔炼功率升至80~90kW后熔炼300~400s得熔体,然后将熔体浇铸到预热的金属铸型中,并随炉冷却,即得到含τ3相γ-TiAl金属间化合物铸锭;
其中,海绵钛的质量纯度为99.7%,高纯铝质量纯度为99.99%,铝铌中间合金的质量纯度为99.8%,电解铬的质量纯度为99.99%,镍豆的质量纯度为99.99%;各原料为市售产品。
本发明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确定了Ni的最佳加入量范围,在材料凝固过程中,Ni的加入改变了合金的凝固路线,由传统的L→L+β→α…变为L→L+β→α+τ3…,得到的γ-Ti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显微组织非常细小,层片团尺寸100μm左右,形成的τ3相主要出现在片层团晶界处,并呈网状分布。细小均匀、无明显偏析的组织有利于改善合金的综合性能。
附图说明
图1试验一制备的含τ3相γ-TiAl金属间化合物铸锭的X-射线衍射谱图;其中,●为TiAl,▽为Ti3Al,◆为τ3;
图2试验一制备的含τ3相γ-TiAl金属间化合物铸锭的扫描电子显微图;
图3试验二制备的含τ3相γ-TiAl金属间化合物铸锭的X-射线衍射谱图;其中,●为TiAl,▽为Ti3Al,◆为τ3;
图4试验二制备的含τ3相γ-TiAl金属间化合物铸锭的扫描电子显微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的一种含τ3相γ-TiAl金属间化合物铸锭按各元素摩尔百分比为Al:47%~48%、Nb:2%、Cr:2%、Ni:2%~3%和余量的Ti,由海绵钛、高纯铝、铝铌中间合金、电解铬和镍豆制成。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的一种含τ3相γ-TiAl金属间化合物铸锭的制备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319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