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心跳包发送间隔的调整方法、装置及服务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31801.8 | 申请日: | 2014-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7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陈雅娟;王劲鹏;温建明;刘翔;林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58 | 分类号: | H04L12/58;H04L1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510623 广东省广州市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心跳 发送 间隔 调整 方法 装置 服务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心跳包发送间隔的调整方法、 装置及服务器。
背景技术
在即时消息业务(InstantMessaging)中,为了保持信息到达的即时性, 需要终端和服务端一直保持一条传输控制协议TCP链路,这条链路叫长连接。 当收到消息时,通过该链路能即刻发送信息给手机终端。
在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中,由于网络环境复杂,TCP长连接经常会被中 间的路由器或防火墙断掉,而终端和服务端均无法检测到。表面上看TCP链 路是正常的,实际上已经断掉了,导致客户端无法及时收到服务端下推的消息。
目前这个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法是由客户端定时发起一个小的数据包(心跳 包)由服务端应答。如果服务端在约定的时间内无应答,客户端将断开TCP 链路,重新建立新的TCP链路。
心跳包的方式是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需要保持即时消息的业务中广泛 应用的方式。
现有技术采用是固定心跳包的方式,先设计固定的心跳包格式,然后约定 客户端发送心跳包固定的发送周期。现有心跳包技术采用协议头的封装方式, 每次心跳大小在8-16个字节左右,心跳包发送周期大概在3-5分钟左右。
现有技术采用的心跳包技术采用简单的协议头和定期的发送周期,这种简 单方式在移动互联网的复杂2G网络,3G网络,4G网络,无线网络WiFi环 境下会存在流量耗电过大,信息通知不及时等问题。
手机用户对耗电量和流量费用都非常敏感,固定头和固定心跳周期方式 无法满足今后越来越复杂的手机网络环境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心跳包发送间隔的调整方法、装置及服务器,能 够解决现有技术采用固定的心跳包封装格式以及固定的心跳包发送间隔,降低 了用户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的上网感知。
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心跳包发送间隔的调 整方法,其中,包括:
统计在最近一个检测周期内对终端心跳包的接收情况;
根据所述心跳包的接收情况,调整该终端的心跳包发送间隔;
将调整后的心跳包发送间隔发送给该终端。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心跳包接收情况,调整该终端的心跳包发送间隔的步 骤包括:
获取该终端的当前心跳包发送间隔;
统计该检测周期内心跳包的丢失次数;
根据统计到的丢失次数,调整心跳包发送间隔,其中,在丢失次数大于0 时,调整后的心跳包发送间隔与所述丢失次数呈负相关;在丢失次数为0且当 前心跳包发送间隔小于预设值时,延长心跳包发送间隔。
其中,在所述统计在最近一个检测周期内对终端心跳包的接收情况之前, 所述调整方法还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网络连接请求;
确定所述终端接入的网络类型,根据所确定的网络类型,查找预先设定的 与该网络类型对应的心跳包发送间隔;
将查找到的心跳包发送间隔作为初始心跳包发送间隔,并在建立与所述终 端的连接过程中,将所述初始心跳包发送间隔发送给所述终端。
其中,所述心跳包携带有所述终端当前的心跳包发送间隔;
其中,进一步所述获取该终端的当前心跳包发送间隔的步骤包括:从最近 一次接收到的该终端的心跳包中,解析得到所述终端当前的心跳包发送间隔; 以及,
进一步所述将调整后的心跳包发送间隔发送给该终端的步骤包括:将所述 调整后的心跳包发送间隔,携带在心跳应答包中发送给该终端。
其中,所述心跳应答包和所述心跳包均包括有两个字节的固定协议头部分 和x个字节的可变协议头部分,其中x为自然数;
所述固定协议头部分的第一字节中预设的4个比特位为包类型字段,剩余 4比特位为控制字段;
所述固定协议头部分的第二字节和所述可变协议头部分中的各个字节均 为长度字段,其中长度字段中预设的1个比特位为借位字段,剩余7个比特位 为数值字段,在所述借位字段为预定值时,表示报头中的下一个字节仍为长度 字段。
其中,所述从最近一次接收到的该终端的心跳包中,解析得到所述终端当 前的心跳包发送间隔,包括:
解析最近一次接收到的该终端的心跳包,解析得到心跳包的控制字段和所 有数值字段组成的比特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318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