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态驱动能力调节的电源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30954.0 | 申请日: | 2014-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63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林树嘉;林敬渊;林志峰;谢文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产晶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335 | 分类号: | H02M3/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4 | 代理人: | 刘俊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内***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驱动 能力 调节 电源 控制 装置 | ||
本发明为一种动态驱动能力调节的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变压器、脉冲宽度调变驱动控制器、切换晶体管、隔离组件、输出二极管、输出电容,其中脉冲宽度调变驱动控制器连接切换晶体管,而切换晶体管连接变压器,且变压器的初级侧电感及切换晶体管连接输入电源,变压器的二次侧电感连接输出二极管,进一步连接输出电容及负载,隔离组件将输出电源转换成回授信号,提供脉冲宽度调变驱动控制器经调节处理,动态控制脉冲宽度调变驱动信号,实现切换晶体管的最佳导通电流,增加电磁干扰边际,减少切换损失,提升整体的电气质量及电源转换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动态驱动能力调节的电源控制装置,尤其是利用调节处理,针对切换晶体管的状态,同时考虑电磁干扰(EMI)及切换损失,以动态调节脉冲宽度调变驱动信号,进而改善电气质量及整体电源转换效率。
背景技术
电源转换技术对于日益蓬勃发展的电子产业相当重要,因为不同的电子产品需要不同电压或电流的电源而运作。比如,集成电路(IC)需要5V或3V,电动马达需要12V直流电,而液晶显示器中的灯管需要更高压的电源,如1150V。因此,需要不同电源转换器以满足所需。
在现有技术中,切换式(交换式)电源转换技术是目前电子业界常用的电源转换技术之一,主要是利用高频率的脉冲宽度调变(PWM)信号以驱动切换晶体管(或称驱动晶体管)的导通,进而控制与切换晶体管串联连接的电感(或变压器)的电流,由于电感本身具有保持电流的作用,防止瞬间改变,所以当切换晶体管被瞬间关闭时,此时原有电流不会立即改变,而是相对缓慢的变化,使得电感被充电或放电,达到改变输出电压的目的。
参考图1,现有技术调节切换晶体管的驱动能力的示意图,其中提供驱动信号VD1的预驱动器(pre-driver)的驱动能力是固定的供应电流/移除电流(source current/sinkcurrent)架构。如图1所示,为调节切换晶体管M1的驱动能力,可配置第一栅极电阻RG1、第二栅极电阻RG2、切换二极管D1以及接地电阻(或称下拉电阻)RGG,其中第一栅极电阻RG1及第二栅极电阻RG2是串联而连接到切换晶体管M1的栅极G,切换二极管D1是与第二栅极电阻RG2并联连接,且接地电阻RGG连接至切换晶体管M1的栅极G以及接地GND。因此,在打开切换晶体管M1时,驱动信号VD1可控制驱动电流IG1经由第一栅极电阻RG1及第二栅极电阻RG2而到达切换晶体管M1的栅极G,其中切换二极管D1因反偏而关闭,进而提高栅极G的电压而使切换晶体管M1导通。另外,在关闭切换晶体管M1时,可降低驱动信号VD1,使得栅极G的电压因关闭电流IG2而降低,进而关闭切换晶体管M1,其中切换二极管D1因顺偏而导通,所以关闭电流IG2会经由切换二极管D1及第二栅极电阻RG2,而不会流过第一栅极电阻RG1,同时,关闭电流IG2藉接地电阻RGG而导向接地GND。
举例而言,针对切换晶体管M1的关闭操作,当第一栅极电阻RG1设定为0欧姆及第二栅极电阻RG2设定为22欧姆时,切换晶体管M1的漏源电压Vds的下降时间为80ns,且切换晶体管M1的栅源电压V gs的米勒平台约为200ns,而当第一栅极电阻RG1设定为100欧姆及第二栅极电阻RG2的总电阻值设定为22欧姆时,下降时间可拉长为104ns,同时切换晶体管M1的栅源电压Vgs的米勒平台拉长到约300ns。因此,可降低第一栅极电阻RG1及第二栅极电阻RG2的电阻,以提高转换效换,但是无法改善EMI。然而,增加第一栅极电阻RG1及第二栅极电阻RG2的电阻,虽可拉长下降时间而改善EMI,但是当米勒平台过长时,会导致切换晶体管M1的导通电阻无法迅速减小,不利于转换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产晶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产晶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309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