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蚯蚓的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26107.7 | 申请日: | 2014-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37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军;成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华熹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716 | 分类号: | A61K36/716;A61P19/06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王芸;刘雪莲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蚯蚓 治疗 痛风 中药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具体涉及一种含蚯蚓的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高、治愈难、反复发作,属于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痛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和脑力劳动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等,以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活动不灵活为主要临床表现。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根据血中尿酸增高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的病因是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所致,属遗传性。继发性痛风的病因,可由肾脏病、白血病、药物、食物等多种原因引起,好发于男性及绝经期女性。
目前用于治疗痛风的西药主要有:秋水仙碱、保泰松或羟基保泰松、消炎痛、布洛芬(ibvprofen,异丁苯丙酸)、炎痛喜康(piroxicanum)、萘普生(naproxen消痛灵)、ACTH及强的松等。但上述药物大多只能稳定病情,不能根治痛风;还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造成肝肾功能的损害;即使近期治疗有效也不能控制病情复发,而且可产生耐药性和抵抗性,甚至会出现白细胞减少、心脏功能受损、肝肾功能受损、刺激肠胃系统、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糖尿病等合并症。
中医学上,痛风属于“痹证”范畴,《血证论》:“痛风、身体不仁、四肢疼痛、今名痛风、古曰痹证”。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用中医药整体辨证施治,不失为治疗痛风疾病的又一条佳径;不但中药本身的毒副作用小,而且可降低西药服用量,克服长期单纯服用西药所带来的巨大毒副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西药副作用大、治疗不彻底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治疗痛风疗效好、见效快,且对患者身体副作用小。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蚯蚓的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它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用原料制备而成:赤芍5~20份、透骨草4~15份、威灵仙4~15份、蚕砂3~10份、蚯蚓3~10份。所述各种药用原料均为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规定的中药材。
优选的,上述药用原料配比中,赤芍所占重量比例为8~15份。更优选的,赤芍所占重量比例为12份。
优选的,上述药用原料配比中,透骨草所占重量比例为7~12份。更优选的,透骨草所占重量比例为9份。
优选的,上述药用原料配比中,威灵仙所占重量比例为7~12份。更优选的,威灵仙所占重量比例为9份。
优选的,上述药用原料配比中,蚕砂所占重量比例为5~8份。更优选的,蚕砂所占重量比例为6份。
优选的,上述药用原料配比中,蚯蚓所占重量比例为5~8份。更优选的,蚯蚓所占重量比例为6份。
本发明的含蚯蚓的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可以按照中药学上常规的提取方法提取药用原料的活性组分,再加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和辅料,如淀粉、糊精、微晶纤维、可压性淀粉、硬脂酸镁、微粉硅胶、蔗糖、羧甲基淀粉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植物油、卵磷脂、聚乙二醇、丙二醇、尼泊金乙酯等,制成药剂学上适宜的剂型,如颗粒剂、片剂、硬胶囊、口服液、软胶囊、滴丸、水泛丸等。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提取方法可以采用但不限于以下方法:
(1)按配方比例取各药用原料并将蚕砂和蚯蚓装袋,向药用原料中加入药用原料体积8~10倍的60~80%乙醇或水;回流提取2~3次;提取时间分别为1~2h;收集合并提取液,并将提取液浓缩成浸膏,干燥,得到本发明的药用原料的提取物。
(2)向上述提取物中加入药用辅料混合制成药剂学上可接受的各种药物剂型。
根据制备各种剂型药物的需要,本发明药物在制备过程中还可加入适当的药用辅料如填充剂、崩解剂、粘合剂、润滑剂、防腐剂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华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华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261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