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域路径的计算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25836.0 | 申请日: | 2014-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34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盛伟;卢刚;李晓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715 | 分类号: | H04L12/7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张建秀;栗若木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路径 计算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的路径计算技术,具体说,是一种跨域路径的计算 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MPLS-TE(多协议标签交换-流量工程)/GMPLS(通用多协议标签交 换)网络应用中,需要快速计算出基于流量工程的最优端到端标签交换路径 TE-LSP(流量工程-标签交换路径),达到业务快速建立、恢复和优化网络 的目的。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组织提出的基于RFC4655协议的路径 计算单元(PCE)架构实现了这一功能,PCE管理网络流量数据,具有端到 端TE-LSP路径计算能力。
基于网络安全、性能、管理等因素,将MPLS/GMPLS网络中属于共同 地址管理范围或遵循相同路径计算规则的节点集划分到一个域(DOMAIN), 大规模网络由域间链路连接的多个域组成,每个域拥有至少一个PCE,管理 本域内及域间流量数据,和计算端到端TE-LSP路径。图1是一个4域 MPLS-TE/GMPLS网络拓扑图,环形虚线上的节点表示域边界节点(包括 域1的节点N11、N12、N13、N14,域2的节点N21、N22、N23、N24、 N25,域3的节点N31、N32、N33、N34,域4的节点N41、N42、N43、 N44),PCE1、PCE2、PCE3、PCE4分别是域1、域2、域3、域4的一台 域PCE服务器,均连接到主PCE,维护流量数据库和负责本域节点请求的路 径计算。
多域网络中,各域PCE管理的域内流量数据相互保密,单域子PCE无 法获取其它域的域内信息,不能计算其它域的域内路径,因此,任何单域PCE 无法独立完成跨域端到端TE-LSP路径计算,需要多域PCE协作,将每域PCE 计算出的本域域内路径段,拼接成完整的跨域路径。PCE之间按照RFC5440 协议定义的PCEP(路径计算单元通信协议)消息进行交互,目前有三种多 PCE协作计算跨域路径方法。
方法1、基于RFC5152协议的多PCE逐域计算跨域路径方法。
首域PCE收到计算跨域路径请求,计算出域间路径路由并返回源节点, 域间路由节点按照RSVP-TE(资源预留协议-流量工程)协议建立跨域路径, 沿着域间路由传递PATH信令,计算域间路径预留资源,源节点和域入边界 节点收到域间PATH信令后,请求本域PCE计算出域内路径路由,沿着域内 路由传递PATH信令,计算域内路径预留资源,目的节点收到PATH信令后, 沿着域间、域内路由逆向返回RESV信令,在各节点分配路径资源,完成跨 域路径建立。
如图2所示,首节点SRC收到建立首节点SRC到目的节点DST的跨域 路径请求,向PCE1请求计算跨域路径,PCE1在域间拓扑上,按照域间路由 策略计算出最优域间路径路由为:SRC、节点BN_EX1、节点BN_EN2、节 点BN_EX2、节点BN_EN3、DST,计算结果返回SRC,消息流(1),沿着 域间路由传递PATH信令,SRC、BN_EN2、BN_EN3收到域间PATH信令 后,分别请求PCE1、PCE2、PCE3计算出域1、域2、域3的域内路径路由, 见消息流(2)、(5)、(8),域内PATH信令沿着域内路径预留域1、域 2、域3内路径资源,见消息流(3)、(6)、(9),目的节点DST收到 PATH消息后,沿着跨域路径路由逆向返回RESV信令,分配域间域内路径 资源,见消息流(10),首节点SRC收到RESV信令,完成跨域路径建立。
本方法路径计算包含在路径建立过程中,将首域PCE计算出的跨域路径 分成域内路径段,沿着域间路径PATH信令方向,逐域PCE计算域内路径路 由,沿着域内路径PATH信令各节点计算预留路径资源。这种方法一次仅能 计算出一条跨域路径,虽然计算时间较少,但计算成功率低,任一域内路径 计算失败都会导致跨域路径计算失败,失败回溯重算实现复杂,并且计算出 的跨域路径不一定全网最优。
方法二、基于RFC5441协议的逆向递归路径计算(BRPC)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258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