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炭包覆Sn-Co/石墨烯微球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23977.9 | 申请日: | 2014-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09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沈丁;杨绍斌;董伟;王晓亮;李思南;孟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8 | 分类号: | H01M4/38;H01M4/62;B82Y30/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李在川 |
地址: | 123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炭包覆 sn co 石墨 烯微球 负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炭包覆Sn-Co/石墨烯微球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多媒体功能增多,手机4G通讯功能推广以及电动汽车单次充电行驶路程延长。因此,现有锂离子电池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容量日益增长的需求。负极材料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容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大规模应用的石墨负极材料具有充放电效率高、循环性能好等优点,但理论储锂容量低,质量比容量为372mAh/g,体积比容量为800mAh/cm3,实际容量已经接近理论容量,提高空间不大。金属锡的理论质量比容量为990mAh/g,尤其是体积比容量达7200mAh/cm3,一直是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的热点。但这类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达3~4倍,晶体结构容易被破坏而最终粉化,使循环性能变差,严重阻碍了Sn基负极材料的大规模产业化。
为此,人们主要采用颗粒纳米化、合金化以及复合化等途径来降低Sn基材料的体积膨胀,提高循环性能。金属Sn的纳米化能够显著降低颗粒体积膨胀产生的内应力,减小体积膨胀倍数,使循环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纳米材料的充填密度小,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大,导致体积比容量低和库伦效率低。金属Sn与活性元素或惰性元素的合金化可以降低体积膨胀倍数,提高循环性能,其中Co等惰性合金元素如本身不参与反应,骨架支撑作用更好。Sn-Co合金与碳、硼和磷等的复合化能够缓冲合金的体积膨胀,同时起到分隔作用防止纳米合金团聚,提高了材料的循环性能。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明一种基于Sn-Co合金的能够同时具有储锂容量高、库伦效率大、循环寿命长和充填密度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炭包覆Sn-Co/石墨烯微球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湿法将Sn-Co纳米合金沉积在石墨烯表面形成纳米中间体,然后采用喷雾干燥法对纳米中间体进行造粒形成复合微球中间体,再将复合微球中间体进行沥青包覆,最后进行加热炭化的方式制备出炭包覆Sn-Co/石墨烯微球负极材料,该方法制备工艺简单、适合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该方法制得的炭包覆Sn-Co/石墨烯微球负极材料储锂容量高、库伦效率大、循环寿命长、充填密度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锂离子电池炭包覆Sn-Co/石墨烯微球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制备纳米中间体:将可溶性Sn盐和可溶性Co盐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溶解后,加入石墨烯和表面改性剂溶液,超声分散5~10min后,再加入还原剂反应10~20min,反应生成的Sn-Co纳米合金沉积在石墨烯表面,将反应溶液过滤、再将固体物质洗涤、干燥,得到纳米中间体;
其中,所述的石墨烯是由天然鳞片石墨经过Hummer法氧化和水合肼还原制得的、具有碳原子结构缺陷和表面官能团的单层或低于10层的少层石墨烯;
可溶性Sn盐为SnCl4,SnSO4,Na2SnO3或Sn2P2O7,可溶性Co盐为CoSO4或Co(NO3)2;还原剂为0.1~1mol/L的NaBH4乙醇溶液或KBH4水溶液;表面改性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磺酸钠;
可溶性Sn盐与可溶性Co盐的加入比例为:以Sn盐和Co盐中Sn、Co原子计,Sn占Sn、Co总质量的65~80%;Sn盐和Co盐总质量与去离子水的投料比为1g:5~30mL;石墨烯质量与Sn盐和Co盐中Sn、Co原子总质量的比例为(0.5~10):(60~98.5);表面改性剂质量为去离子水质量的2~5%;还原剂的摩尔数为Sn盐中Sn离子摩尔数与化合价乘积和Co盐中Co离子摩尔数与化合价乘积之和的1.1~1.5倍;
(2)制备复合微球中间体:将步骤(1)所得的纳米中间体中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均匀后,加入粘结剂,搅拌成浆料,然后在进口温度为110~180℃,出口温度为80~95℃,喷雾压力为0.5~2MPa,喷嘴直径为0.3~0.7mm的条件下进行喷雾干燥造粒,得到粒径为微米级的复合微球中间体大颗粒;
其中,纳米中间体与去离子水的固液比为10g:(5~15)mL,纳米中间体与粘结剂的质量比为10:(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未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239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