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623879.5 | 申请日: | 2014-1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050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 发明(设计)人: | 叶飞;张福来;张毅;王永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新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26 | 代理人: | 孙鸥;朱杰 |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小区 分流 改造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雨污分流系统,特别涉及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现存在着大量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合流制排水体系的老小区,而老小区的这种雨污合流制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环保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要求加快老小区雨污分流建设,提高城市雨水利用率的要求,对老小区雨污分流的改造势在必行。
在本发明作出之前,现有对老小区的改造都是进行大规模分流制系统重建,需要大量的开挖作业,不仅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成本非常高;采用非开挖技术来实施雨污分流施工,又需要足够的施工场地和详细的小区管道分布情况,成本也是非常高,而这些在改造过程中又很难实现,严重影响了对老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进行,这是目前大量老小区一直得不到改造的主要障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陷,研制一种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系统,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将老小区原合流制管作为雨水管,在原合流制管中设置污水管,形成管中管,配以增压泵,形成低压流污水输送系统,雨水管一端连通雨水调节池,另一端连通城市雨水管网;污水管一端连通化粪池,另一端连通城市污水管网。
所述雨水管在检查井处与增容雨水管连通,增容雨水管连通雨水调节池。
所述污水管支线管段连接止回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
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方法,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雨水管一端不与化粪池连通,连通雨水调节池,雨水管另一端连通城市雨水管网;
(2)通过在原合流制管中设置污水管,形成管中管,并配以增压泵,形成低压流污水输送系统污水管一端连通化粪池,另一端连通城市污水管网。
所述雨水管连通增容雨水管,增容雨水管连通雨水调节池。
本发明的优点和效果在于利用低压流输送及管中管技术实现雨污分流,具有施工不占用小区道路,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优点;采用低压流输送污水,大大减少污水管管径,提高污水流速,减少淤积,经过试验表明,相同管径下,低压流输送技术的过流能力较重力流可提高50%~100%以上;采用雨水调节池可减轻原有合流制管道因排放能力不足造成暴雨时雨水的溢流问题,同时可充分利用雨水作为绿化用水,提高雨水利用率,节约物业管理运营费用的优点,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应用价值。
本发明主要针对小区内道路狭窄,公共绿地较少,不能增铺污水管的小区。
本发明的其他具体的优点和效果将在下面继续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雨污分流结构流程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化粪池1、污水提升泵2、检查井3、污水管4、雨水管5、增容雨水管6、沉砂池7、雨水调节池8、绿化用水提升泵9、止回装置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
如图1所示:
将老小区原合流制管作为雨水管5,在与化粪池1连接管处切断、封闭,即雨水管5不与化粪池1连通(原来是连通的),雨水管5在检查井3处与增容雨水管6相连通,而增容雨水管6另一端直接与安装在绿化用地地面以下的的雨水调节池8相连通,雨水调节池8是用来承接暴雨时不能及时排出的雨水,增容雨水管6朝着雨水调节池8具有一定的上仰坡度,同时雨水调节池8前部设置沉砂池7,用以暂存雨水中夹带的泥沙;雨水管5另一端连通城市雨水管网(图中省略,未画)。在雨水管5中设置污水管4,形成管中管结构,污水管4一端连通化粪池1,另一端连通城市污水管网(图中省略,未画)。污水管4支线管段连接止回装置10,防止污水回流,其形式可根据具体管压采用不同方式,如重力式止回阀、上凸式倒U型结构等。需强调的是,化粪池1中污水通过污水提升泵2进行增压后输送至污水管4,形成低压流输送系统,雨水调节池8中雨水经绿化用水提升泵9增压后用作绿化用水。
本发明应用过程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238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吸粪车用防溢流装置及防溢方法
- 下一篇:焚烧厂垃圾池渗滤液导排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