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弹出脚踏板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22860.9 | 申请日: | 2014-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4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杨斌;占学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合川区邓健萍摩托车配件加工厂 |
主分类号: | B62J25/00 | 分类号: | B62J2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明 |
地址: | 401532***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弹出 脚踏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零配件领域,尤其涉及自动弹出脚踏板。
背景技术
摩托车上为了方便后座乘客乘坐,让乘客的双脚有踏放之处,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有脚踏板。现有的摩托车上采用两种方式安装脚踏板,一是固定设置,脚踏板始终处于完全弹出的状态,这样,乘客不需要将脚踏板弹出后再使用,使用方便,但是当不使用脚踏板时,脚踏板仍占用一定的空间,如果车辆存放距离较近时,在挪车时,容易划伤其他车辆。第二种是手动弹出的折叠式脚踏板,该脚踏板使用时,需要乘客手动扳下脚踏板,才能使脚踏板成完全弹出状态。这样,在不使用脚踏板时,可以将脚踏板收好,节省占用的空间。但是,脚踏板需要手动弹出,操作麻烦,且对于使用时间较长的脚踏板,由于生锈等原因,需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将脚踏板弹出。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所解决的问题在于怎样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快速控制脚踏部踏出或收起的脚踏板,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摩托车脚踏板存在的不能自动弹出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自动弹出脚踏板,包括外壳、红外传感器、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步进电机以及脚踏部;所述外壳由底板、顶板以及两个相邻的侧板包围形成;所述脚踏部整体为长条形,其左右两个侧面为圆弧面,上侧面设置有防滑层,脚踏部一端穿过外壳中一开口的侧面通过转轴可转动设置在外壳内,其另一端凸出外壳的外表面,脚踏部上位于转轴的位置套设固定有第一齿轮,且第一齿轮与脚踏部的转轴相对转动;所述红外传感器设置在外壳上暴露在车壳外表面的位置;红外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步进电机的控制端电连接;步进电机固定在外壳内,且其驱动轴上套设固定有和第一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齿轮,使得脚踏部能够随着步进电机驱动轴的转动而转动。
进一步,所述外壳的底板上分别在两个开口的侧面的边沿处设有限位柱,限位柱位于脚踏部旋转至与一侧板垂直时,脚踏部靠近另一侧板的一侧的位置。
进一步,所述限位柱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层弹性垫。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自动弹出脚踏板,当乘客双脚靠近红外传感器时,红外传感器控制脚踏部弹出;当红外传感器感应不到人体红外线时,控制脚踏部收至外壳内。脚踏部自动旋转弹出或收起,不需要乘客手动弹出脚踏部,使用方便,且在不使用脚踏部时,可将脚踏部收至外壳,占用空间小。
2、本发明提供的自动弹出脚踏板,还设有限位柱,用于防止脚踏部过度转动。
3、本发明提供的自动弹出脚踏板,弹性垫用于为脚踏部和限位柱提供缓冲力,防止长期使用后,限位柱出现断裂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弹出脚踏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自动弹出脚踏板,如图1所示,包括外壳1、红外传感器2、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步进电机3以及脚踏部4;所述外壳1由底板、顶板以及两个相邻的侧板包围形成;所述脚踏部4整体为长条形,其左右两个侧面为圆弧面,上侧面设置有防滑层,脚踏部一端穿过外壳中一开口的侧面通过转轴可转动设置在外壳1内,其另一端凸出外壳1的外表面,脚踏部4上位于转轴的位置套设固定有第一齿轮5,且第一齿轮5与脚踏部4的转轴相对转动;所述红外传感器2设置在外壳1上暴露在车壳外表面的位置;红外传感器2的信号输出端与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步进电机3的控制端电连接;步进电机固定在外壳内,且其驱动轴上套设固定有和第一齿轮5相啮合的第二齿轮6,使得脚踏部4能够随着步进电机3驱动轴的转动而转动。所述外壳的底板上分别在两个开口的侧面的边沿处设有限位柱7,限位柱位7于脚踏部4旋转至与一侧板垂直时,脚踏部4靠近另一侧板的一侧的位置。所述限位柱7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层弹性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合川区邓健萍摩托车配件加工厂,未经重庆市合川区邓健萍摩托车配件加工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228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自行车防撞装置的安装结构
- 下一篇:防倾斜式上楼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