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叶片型面三坐标测量补偿误差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620774.4 | 申请日: | 2014-1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30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 发明(设计)人: | 宋成;姜绍西;李美荣;陈亚莉;段晓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21/00 | 分类号: | G01B21/00;G01B21/20 |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俞鲁江 |
| 地址: | 11004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叶片 型面三 坐标 测量 补偿 误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量技术,具体说是一种航空发动机叶片型面三坐标测量技术。
背景技术
叶片型面测量一般以特征截面(设计给定截面)的轮廓偏差与位置度偏差来评定,这些特征截面以某一平面为基准,具有特定的截面高度。截面与叶身型面的交线形成一组闭合的平面二维曲线,这组闭合曲线即为叶身截面线,也就是叶片型面测量的对象。虽然每一条截面线都处于平面内,但由于截面线上每一个测点的法线方向都在做三维变化,因此它们不能被当做二维曲线来处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造成了叶片型线测量中的一个难点,即测针半径补偿误差(余弦误差)的引入。
在端弯叶片的型面三坐标测量中,由于实际探针和叶片的接触点与软件计算的接触点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情况下由此产生的误差值较小,但是当测量弯曲较大的型面时,存在的余弦误差就会较大,影响了测量评价的精度,因此必须采取技术措施来消除这种补偿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取得理论点沿该点法向偏置一个距离(等于探针半径),生成一个实际新的测量点坐标,从而降低由于探针半径补偿方向带来的测量误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降低叶片型面三坐标测量补偿误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制作新的测量曲面;二,测量偏差的比对分析;
所述制作新的测量曲面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按照设计图纸提供的理论点制作每个截面二维图形;
步骤二:利用多个二维截面图形生成三维叶身型面;
步骤三:取得每个截面封闭测量点;标注格式为X、Y、Z、I、J、K;
步骤四:将每个截面的测量点沿法向偏置一个探针半径,取得一个新的测量点的坐标;
步骤五:利用新的测量点生成一个新的截面曲线;
步骤六:将所有根据新的测量点生成的截面进行连接,生成一个新的测量曲面;
所述测量偏差的比对分析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在测量型线时,关闭测量软件中的测针补偿功能,其效果相当于使用了球头直径为0的尖测针,以水平矢量方向来进行测量;
步骤二:将测量所得的实测点进行输出;
步骤三:将测量点导入含有测量曲面的CAD文件中,分析每一点距离测量曲面的距离,即取得每个点实测与理论数据的偏差值△L;计算公式为:
△L1=SQR[(X”’-X”)E2+(Y”’-Y”)E2+(Z”’-Z”)E2],公式中,E2—代表求括号内数值的平方。SQR—代表求括号内非负数值的算术平方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可以将叶身型面的余弦测量误差控制在0.005以内,有效解决目前二维型面测量所带来的余弦误差问题,得到端弯部分型面的真实的偏差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叶身截面各点的矢量图;
图2为截面各点沿法向进行偏置测针半径示意图;
图3为偏置后截面曲线示意图;
图4为利用偏置后截面曲线制作测量曲面示意图;
图5为实测点与测量曲面偏差的比对分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如图1-图5所示,根据某端弯类叶片在采用三坐标测量机进行二维截面扫描时,存在余弦误差的问题,造成实测数据较大的偏差,为此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进行端弯部位的测量,以降低测量误差。
具体实施方法是:
制作新的测量曲面
叶身截面各点的矢量如图1所示,坐标如表1;
表1
(1)根据设计图纸的X、Y、Z坐标,制作形成多个截面的截面曲线;
#Z,-124.5
P1,X-46.4982,Y-6.9525
P2,X-43.9148,Y-6.6336
P3,X-41.4438,Y-6.1816
P4,X-39.064,Y-5.7293
P5,X-36.4455,Y-5.2993
P6,X-33.8462,Y-4.9073
P7,X-31.2939,Y-4.5749
P8,X-28.7898,Y-4.3035
P9,X-26.3312,Y-4.0922
P10,X-23.907,Y-3.9404
END
(2)将多个截面的截面线利用软件制作Surface1曲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207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信缆线双头颜色分线装置及分线方法
- 下一篇:一种茶叶风选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