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震器无效
申请号: | 201410620561.1 | 申请日: | 2014-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89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陈拙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衔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6 | 分类号: | F16F9/36;F16F9/32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谢敏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震器装置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减震器。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汽车减震器的类型也得到了很大扩充。为了解决双筒结构的减震器活塞杆在上下移动过程中,若有较硬的灰尘颗粒在活塞杆密封处对活塞杆造成的划痕,导致高压密封气体的泄漏、压力不足等问题,采用现有的单筒结构。现有的减震器,其包括缸体、活塞杆、固定在活塞杆上的主活塞和副活塞、位于主活塞和副活塞之间的缓冲球,活塞杆在上下移动过程中,主活塞和副活塞会碰撞缸体的端面,即缸体端面易出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震器,其结构稳定,使用时对缸体端面的撞击力小,缸体不易被破坏。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减震器,包括带活塞杆的缸体、缸体上设置有注油孔、位于缸体内的主活塞和副活塞,所述的主活塞和副活塞上均设置有泄油孔,所述的主活塞固定在活塞杆一端,所述的缸体的两端均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的减震装置与活塞杆连接处设置有一圈防水圈,所述的缸体的内壁上至少设置有一圈凹槽,所述的凹槽槽口的宽度小于副活塞和主活塞的厚度,所述的副活塞通过至少两根弹簧连接在主活塞上,所述的主活塞和副活塞之间设置有缓冲球。
本发明实现减震的原理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本发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其一,在缸体的两端均设置减震装置,利用减震装置减轻主活塞和副活塞对缸体端面的撞击力,即减轻对缸体端面的破坏;其二,将副活塞通过弹簧连接在主活塞上,以减小主活塞和副活塞在移动过程中对缸体上下端面的碰撞力;其三,在减震装置与活塞杆连接处设置有一圈防水圈,利用防水圈增强缸体的防水能力,避免缸内油在活塞杆移动过程中泄漏;其四,在缸体的内壁上设置凹槽,利用凹槽内的油对主活塞和副活塞的侧壁进行润滑,便于主活塞和复活赛的上下移动。起初弹簧处于平稳状态,活塞杆在向下移动时,弹簧被压缩,即对副活塞有向下的作用力,即带动副活塞向下移动碰撞到减震装置上,且碰撞时,主活塞还可向下继续移动,其活塞杆作用于主活塞上的力大于副活塞作用于减震装置上的力,即延长了副活塞作用于缸体的碰撞的时间,但是减小了碰撞力的大小;当活塞杆向上移动时,由于弹簧对副活塞的拉力使得副活塞向上移动,由于弹簧对主活塞有向下的拉力,使得主活塞撞击到缸体端面的作用力减小;即减小了对缸体的碰撞力。由于弹簧对副活塞的固定仅一个点,在上下移动时,力过大时,弹簧的固定作用不强,利用至少两根弹簧对副活塞进行固定,增强对副活塞固定的稳定性。当主活塞和副活塞在上下移动时,移动到凹槽的位置,凹槽内注入有油,凹槽内的油对主活塞和副活塞的侧壁进行润滑,由于凹槽槽口的宽度小于副活塞和主活塞的厚度,使得副活塞和主活塞不会卡入凹槽内,即增强副活塞和主活塞上下移动的顺畅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凹槽有一圈。
进一步的,所述的凹槽位于缸体的中部。
作为优选,所述的减震装置包括隔离网和位于隔离网与缸体端面之间的缓冲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缓冲装置为弹性球。
作为优选,所述的防水圈为橡胶圈,所述的橡胶圈包裹在活塞杆的四周。
综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在缸体的端面上设置减震装置,其对主活塞和副活塞的撞击力起减缓作用,对缸体端面进行保护,避免端面受破坏。
2、本发明的副活塞通过弹簧连接在主活塞上,使得主活塞和副活塞的运动不同步,且弹簧的作用力可减轻主活塞和副活塞对缸体端面的撞击力,对缸体端面进行保护,避免端面受破坏。
3、本发明在减震装置与活塞杆连接处设置有一圈防水圈,利用防水圈增强缸体的防水能力,避免缸内油在活塞杆移动过程中泄漏。
4、本发明利用多根弹簧对副活塞进行固定,增强副活塞固定的稳定性。
5、本发明在在缸体的内壁上设置凹槽,利用凹槽内的油对主活塞和副活塞的侧壁进行润滑,便于主活塞和复活赛的上下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缸体;11、活塞杆;12、注油孔;2、主活塞;3、副活塞;4、弹簧;5、缓冲球;6、隔离网;7、缓冲装置;8、泄油孔;9、防水圈;1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衔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衔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205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