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行车轮胎无效
申请号: | 201410619623.7 | 申请日: | 2014-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42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曹光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佰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7/00 | 分类号: | B60C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170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行车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行车轮胎。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等问题也日益严重。面对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了以环保的方式出行,即使用自行车替代汽车作为代步工具。
目前为止,自行车轮胎依然处于只有对其进行充气后才能正常使用的水平。但是人们平时使用自行车时,由于轮胎强度不够或是已老化很容易被尖锐物品或碎屑扎到而遭到破坏,最后导致轮胎漏气。这样就为出行者带来了极大不便。
因此,设计出一种具有高强度且不用充气的自行车轮胎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高强度且不用充气的自行车轮胎。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行车轮胎,包括轮胎外层、缓冲球、增强层和轮胎内层;所述增强层固定设置于所述轮胎外层与所述轮胎内层之间,其中所述增强层呈半圆形;所述缓冲球内嵌于所述轮胎外层和增强层之间,其分别与所述轮胎外层和增强层直接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球的数量为1-2个。
进一步地,当所述缓冲球的数量为1个时,所述缓冲球分别与轮胎外层和增强层相内切,其与增强层的内切点所处位置和增强层与轮胎内层的外切点所处位置相同;当所述缓冲球的数量为2个时,所述缓冲球对称分布于所述增强层的半圆形左右两端,且所述缓冲球分别与所述轮胎外层和增强层相内切。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球的材质为弹性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增强层的材质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为一种自行车轮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两个优点:第一,增强层采用半圆形内设于轮胎外层与轮胎内层之间,因为增强层为半圆形所以具有更高的承重能力,又因为将缓冲球内嵌于半圆形增强层与轮胎外层之间,缓冲球对半圆形增强层具有支撑作用,所以增强层与缓冲球两者的结合应用大大提高了自行车轮胎的强度,延长了自行车轮胎的使用寿命;第二,因材质为弹性材料的缓冲球具有减震作用,所以可以使自行车轮胎在不充气的条件下仍能正常使用,这样便成功避免了因自行车轮胎漏气而引起无法使用自行车的问题。综上所述,本发明不仅增加了自行车轮胎的使用寿命,还避免了常常因自行车轮胎漏气导致出现该自行车无法正常应用的情况,为自行车的使用者带来了便利,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轮胎外层 2、缓冲球 3、增强层
4、轮胎内层 5、钢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自行车轮胎,包括轮胎外层1、缓冲球2、增强层3和轮胎内层4。所述轮胎内层直接外套于钢圈5上。需要说明的是,钢圈5为自行车车轮上的部件。所述增强层3位于所述轮胎外层1与所述轮胎内层4之间,并通过环氧树脂胶黏剂涂覆在各层之间以固定连接上述三者。其中,所述增强层3呈半圆形。所述缓冲球2位于所述轮胎外层1和增强层3之间,其分别与所述轮胎外层1和增强层3直接接触。所述缓冲球2的数量为1-2个。
当所述缓冲球2的数量为1个时,所述缓冲球2一端与轮胎外层1相内切,其另一端与增强层3相内切且需要说明的是该内切点所处位置与增强层3和轮胎内层4的外切点所处位置相同;当所述缓冲球2的数量为2个时,所述缓冲球2对称分布于所述增强层3的半圆形左右两端,且所述缓冲球2分别与所述轮胎外层1和增强层3相内切。之所以采用上述相切的位置关系是为了使轮胎内层4、缓冲球2、增强层3以及轮胎外层1之间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增加轮胎承受外界压力的强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缓冲球2采用聚氨酯橡胶制备而成,所述增强层3通过橡胶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而成。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佰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佰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196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