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层次多模式的公交线网规划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617815.4 申请日: 2014-11-05
公开(公告)号: CN104318758A 公开(公告)日: 2015-01-28
发明(设计)人: 叶智锐;王超;王炜;于泳波 申请(专利权)人: 东南大学
主分类号: G08G1/00 分类号: G08G1/00;G06Q10/04
代理公司: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代理人: 柏尚春
地址: 214000 江***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基于 多层次 模式 公交 规划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多层次多模式的公交线网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采集基础数据,根据城市规模确定交通运输方式,并分析公交线网规划所需的影响因素;

步骤2.建立公交线网规划模型,设定相关参数;

步骤3.求解所述公交线网规划模型;输出规划结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层次多模式的公交线网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础数据包括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实际道路网络、乘客分布情况和出行意愿;所述交通运输方式包括骨架线网、主干线网和支撑线网;

所述影响因素包括:对于骨架线网,影响因素包括安全条件、道路宽度条件和线路长度条件;对于主干线网,影响因素包括安全条件、车辆特性和道路通行能力;对于支撑线网,影响因素包括安全条件、步行时间条件和线路重复条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多层次多模式的公交线网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所述公交线网规划模型的过程为:

步骤21、根据安全条件、道路宽度和线路长度影响因素规划骨架线网,建立如下时间阻抗:

mint=Σi=1n-111-[llmax]·ti,i+1·(1+ai,i+1·(qi,i+1ci,i+1·N)bi,i+1)·yi,i+1---(1)]]>

s.t.,ti,i+1=li,i+1vi,i+11+μ0·(qi,i+1ci,i+1·N)μ1---(2)]]>

ai,i+1=1βi,i+1qi,i+1ci,i+1·N[0,0.5)1qi,i+1ci,i+1·N[0.5,+)---(4)]]>

bi,i+1=1qi,i+1ci,i+1·N[0,0.5)βi,i+1qi,i+1ci,i+1·N[0.5,1)1βi,i+1qi,i+1ci,i+1·N[1,+)---(5)]]>

βi,i+1∈[0,1]                (6)

其中,t为时间阻抗;ti,i+1为节点i和i+1间的行程时间;vi,i+1表示节点i和i+1间的自由流速度;N为车道数;l代表线路长度;lmax为线路长度上限值;ai,i+1,bi,i+1为节点i和i+1间的安全影响系数;βi,i+1表示节点i和i+1间的安全得分;qi,i+1为节点i和i+1间的交通流量;ci,i+1为节点i和i+1间的设计通行能力;μ01为BPR系数;li,i+1为节点i和i+1间的线路长度;

步骤22、规划主干线网,从乘客角度,行程时间可分为四部分,包括:运行时间、公交站点停靠时间、乘客等车时间和乘客换乘时间;

从运营方角度和交通环境角度,分别可用车辆运行时间和车辆排放时间表征:

运行时间:T1=Σi=1nΣj=1nQij·(lijvij1+μ0·(qijcij·N)μ1+vij1+μ0·(qijcij·N)μ1(12aij+12bij))---(7)]]>

其中,Qij为节点i和j间的乘客流量;vij为节点i和j间的自由流速度;aij,bij表示节点i和j间的安全影响系数;l'ij为节点i和j间的线路长度;qij为节点i和j间的交通流量;cij表示节点i和j间的设计通行能力;

公交站点停靠时间:T2=Σi=1nΣj=1nQij·(max{Pup·tupNup,Pdown·tdownNdown}+toc)---(8)]]>

其中,P为上车乘客数;P为下车乘客数;N表示上车车门数;N表示下车车门数;toc为停靠站附加延误时间;tup和tdown为乘客平均上车时间和平均下车时间;

乘客等车时间:T3=Σk=1m12fkΣi=1nΣj=1nQij·xijk---(9)]]>

其中,fk为第k条线路公交车的发车频率;

乘客换乘时间:T4=λa·Σk=1mΣi=1nΣj=2n(Qi,j-1·xijk-Qij)---(10)]]>

其中,λa为换乘时间换算系数;Qi,j-1表示节点i和j-1间的乘客流量;

车辆运行时间成本:T5=λb·Σk=1mfkΣi=1nΣj=1nlij·xijk---(11)]]>

其中,λb为运行成本换算系数;

车辆排放时间成本:T6=λc·Σk=1mfkΣaEΣi=1nΣj=1n(hl·lij+hd·da)---(12)]]>

da=Ta2(1-ga)2+1980c·ga-qc·ga-q,qc·ga0.95Ta2(1-ga)2-198.55×3600c·ga+220×3600·q(c·ga)2,qc·ga>0.95---(13)]]>

其中,λc为车辆排放换算系数;hl为路段排放因子;hd为交叉口排放因子;da表示交叉口延误;Ta为信号周期长度;ga表示绿信比;c表示设计通行能力;lij表示路段长度。

主干线网优化问题相当于多目标优化求最优解,具体模型可建立为:

min  T=ω1·T12·T23·T34·T45·T56·T6        (14)

s.t.,fk1,k{1,2,···,m}---(15)]]>

lij=lijβijβminβij<βmin---(17)]]>

ΣaEdga=1,EdE---(18)]]>

fmin≤fk≤fmax             (19)

lmin≤l≤lmax             (20)

Σk=1m2fk·T1S---(22)]]>

m≤Mmax                     (23)

其中,βij为节点i和j间的安全得分;Qk表示截面最大客流量;为满载率上限;Ck表示额定载客人数;βmin为安全得分下限值;Ed表示与交叉口相连的所有路段的集合;S为运行车辆数上限值;Mmax为最大线路数;ω1为运行时间权重系数;ω2为公交站点停靠时间权重系数;ω3为乘客等车时间权重系数;ω4为乘客换乘时间权重系数;ω5为车辆运行时间成本权重系数;ω6为车辆排放时间成本权重系数。

步骤23:规划支撑线网,结合安全、步行时间和线路重复等影响因素,时间阻抗可表示为:

mint=Σi=1n-111-min{1,[d2Rs]}·ti,i+1·(1+ai,i+1·(qi,i+1ci,i+1·N·(1-xi,i+1))bi,i+1)·yi,i+1---(24)]]>

s.t.,ti,i+1=li,i+1vi,i+11+μ0·(qi,i+1ci,i+1·N)μ1---(25)]]>

ai,i+1=1βi,i+1qi,i+1ci,i+1·N·(1-xi,i+1)[0,0.5)1qi,i+1ci,i+1·N·(1-xi,i+1)[0.5,+)---(28)]]>

bi,i+1=1qi,i+1ci,i+1·N·(1-xi,i+1)[0,0.5)βi,i+1qi,i+1ci,i+1·N·(1-xi,i+1)[0.5,1)1βi,i+1qi,i+1ci,i+1·N·(1-xi,i+1)[1,+)---(29)]]>

βi,i+1∈[0,1]                   (30)

其中,d为乘客步行距离;Rs表示公交服务半径。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1781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