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挥化性有机物车用内饰件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16062.5 | 申请日: | 2014-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12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郭建文;宋宝祥;陈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建平;郭建文;宋宝祥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55/02;C08K13/02;C08K3/34;C08K5/10;C08K5/134;C08K5/526;C08K5/3475;C08K5/132;C08K5/544;C08K5/5435;C08K5/5425;B29B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215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性 有机物 内饰件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挥化性有机物车用内饰件材料的制备方法,属高分子材料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代步工具,人们停留在车内的时间越来越长,而车用内饰件挥发出来的游离甲醛、烷烃、苯、甲苯、二甲苯及醛类等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造成了车内低劣的空气质量,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净化车内空气质量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汽车内饰件VOC的排放为社会所关注。环保、健康、安静的车内空间一直都是汽车行业永恒的话题。
汽车塑料内饰件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物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首先是原材料的聚合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会残留一些单体或低聚物,此外一些原材料聚合工艺还需添加一些溶剂,如己烷、乙醇等;合成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赋予原材料某些特性的添加剂、控制分子量加入的过氧化物等都会使得原材料含有一定的挥发性有机物;其次,在对原材料进行共混改性时,材料受热熔融挤出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降解,降解的结果是产生低分子有机物,如直链烷烃、醛酮类化合物;而加入的填料组分如滑石粉,其中含有金属杂质,这些金属杂质会在改性过程中催化材料和抗氧剂、热稳定剂降解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挥发份物质。对于车用材料来说,材料中的VOC主要为烷烃的混合物,其中又以C6-C16的长链烷烃的含量居多。因此,吸附或消除这部分VOC对降低材料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具有显著的意义。
目前在汽车内饰件材料领域所采用的多孔结构材料以活性炭或天然的硅藻类多孔结构材料作为吸附材料,这两类材料的吸附原理为物理吸附,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车用内饰件缓慢挥发有机化合物的技术问题。如期刊《环境技术》,2010年12月,名称(多孔材料对车用聚丙烯材料VOC问题的改善)一文中所介绍的应用硅酸盐多孔结构材料解决车用聚丙烯材料中有机挥化物,其吸附功能以物理吸附形式存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车用材料VOC挥化问题,同时该技术只针对聚丙烯材料。
因此车用材料VOC的排放技术问题一直是汽车行业车用内饰件材料领域急需攻克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挥化性有机物车用内饰件材料的制备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挥化性有机物车用内饰件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a自组装助剂B01的制备
将硅烷偶联剂与铝酸酯偶联剂、抗氧剂1010、抗氧剂168、紫外线吸收剂UV-327、紫外线吸收剂UV-9、光稳定剂770按如下比例:
置于高速混合机中混合,混合温度为85℃,处理15min得到自组装助剂B01;
b车用内饰件材料的制备
将经a步骤得到的自组装助剂B01与合成多孔硅酸钙粉体、树脂原料,按如下比例:
自组装助剂B01 2-5份
合成多孔硅酸钙粉体 3-10份
树脂原料 100份
置于高速混合机中混合,混合温度为80℃,混合时间为5min,形成混合料,混合料再经连续混炼机混炼,混炼温度为120℃,形成混合熔融体,混合熔融体进入单螺杆挤出机热切成型造粒,得到熔体流动速率为2-6g/10min,在130℃下无有机挥化物产生的车用内饰件材料;
其中,所述的合成多孔硅酸钙粉体的分子式:CaOSiO3·nH2O,粉体真密度1.1-1.3g/cm3,体积密度0.2-0.4g/cm3,平均粒径4-30μm,吸油值160-280g/100g,PH 9-11;
所述的连续混炼机的长径比为15∶1,转速为120-150r/min,单螺杆挤出机的长径比为22∶1,螺杆直径为180mm,螺杆转速为90-110r/min,温区1至温区9的温度依次为120℃、115℃、100℃、95℃、80℃、70℃、75℃、80℃和90℃。
所述的树脂原料为聚丙烯或ABS中的一种。
所述的铝酸酯偶联剂为DL-411或SG-Al 821或SG-AL822或SG-AL827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树脂原料聚丙烯的熔体流动速率为2-6g/10min。
所述的树脂原料ABS的熔体流动速200℃/5kg试验条件下为2-6g/1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建平;郭建文;宋宝祥,未经陈建平;郭建文;宋宝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160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