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薄壁铜管弯管下料的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15902.6 | 申请日: | 2014-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25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周雷;任巍;刘升虎;于见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顿汉布什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11/07 | 分类号: | B21D11/07;G06F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薄壁 铜管 弯管 计算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管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薄壁铜管弯管下料的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薄壁铜弯管在制冷系统、空调、换热等设备中被广泛应用。铜弯管的批量生产一般是在数控弯管机上冷弯成型,参照图1-2所示,将弯管模3放在铜管1上,弯管模3的中心与铜管1的起弯位置对准,用夹紧块4夹紧铜管1需弯曲的一侧,将铜管1不需弯曲的一侧放在导板5上,在通过内插入多节活芯2,利用弯管机弯曲成型。在成型过程中外侧管壁产生拉伸变形而内侧管壁则产生受压缩短变形,如此造成弯管成型后的中心线沿成型方向总长度与弯管前的直管中心线轴向长度有较大差异,此差异即在每个弯管部位成型过程中的塑性拉伸和压缩变形所致,当一段弯管中冷弯部位越多,此差异值越大。这样就为弯管前下料尺寸和每道弯起弯点的位置确定带来困难,无法保证弯管后的成型尺寸。
如何创设一种弯管后中心线轴向长度差异小、弯管简单、准确度高的新的薄壁铜管弯管下料的计算方法,实属当前重要的研发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薄壁铜管弯管下料的计算方法,使其中心线轴向长度差异小、弯管简单、准确度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薄壁铜管弯管下料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取相同长度、不同规格的铜管数根在弯管机上弯取一定的角度,设铜管的初始长度为L0,弯管半径为R,沿弯管的中心线测量出实际弯管成型后铜管的长度L,计算出每中规格的铜管弯曲后的实际长度的平均值L均,所以,弯管伸长量△=L均-L0,则当弯管角度即相邻两个直管段之间的夹角为θ时,铜管的弯管伸长量△θ=(180-θ)△/90,
设第一段铜管弯管时的起弯点的长度L1’=L1,
则第二段铜管弯管时的起弯点的长度L2’=L1+(180-θ1)πR/180-(180-θ1)△/90+L2,
第三段铜管弯管时的起弯点的长度L3’=L1+(180-θ1)πR/180-(180-θ1)△/90+L2+(180-θ2)πR/180-(180-θ2)△/90+L3,
……
则第N段铜管弯管时的起弯点的长度LN’=L1+(180-θ1)πR/180-(180-θ1)△/90+L2+……+(180-θN-1)πR/180-(180-θN-1)△/90+LN,
其中,L1为第一段直管长度,L2为第二段直管长度,L3为第三段直管长度,……,LN为第N段直管的长度,R为弯管半径,θ1为第一段弯管角度,θ2为第二段弯管角度,θ3为第三段弯管角度,……,θN-1为第N-1段弯管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的弯管半径R=2D,其中,D为铜管外径。
采用这样的设计后,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彻底消除传统弯管加工前的模具调试、样件试弯所产生的材料和人工浪费,采用本方法得到的铜管弯管后中心线轴向长度差异小、弯管简单、准确度高。
2、对于中小企业高端设备投资有限的情况下,依靠现有的普通液压弯管设备,即可达到成型准确可靠、降低操作人员技能要求、实现大批量生产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上述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现有的铜管弯管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铜管弯管方式的弯管后的示意图。
图3是铜管弯管的示意图。
其中,1为铜管,2为多节活芯,3为弯管模,4为夹紧块,5为导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顿汉布什工业有限公司,未经烟台顿汉布什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159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点成形加工曲面的冲头调形方法
- 下一篇:拉弯装置和拉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