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炉炼钢纯水循环系统水处理工艺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613028.2 | 申请日: | 2014-1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86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 发明(设计)人: | 马景辉;刘家节;顿士超;肖知;吴新国;姜宝安;王乃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天津正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5/08;C02F5/10;C02F5/12;C02F1/50;A01N47/44;A01P1/00;C02F103/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炉 炼钢 纯水 循环系统 水处理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炉炼钢纯水循环系统水处理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电炉连铸生产中需要大量的冷却水,一般可分为二部分:一是间接冷却水,主要用于设备冷却(包括电炉炉壳、炉盖、烟道、底电极、液压空调及辅助设备)和结晶器的初冷;二是直接冷却水,又称为二冷喷啉,用于经结晶器初冷的钢包水型钢坯的冷却。
在间接设备冷却中,由于水冷钢棒式底电极、短网铜管、水冷电缆、导电横臂及电极夹头等导电材料的特殊性,为防止设备击穿,对冷却水的电导率有较高的要求(<500μs/cm)。故该类循环冷却水系统,一方面,采用纯水(或除盐水)作为补水来直接冷却;另一方面,循环冷却水系统中使用的缓蚀剂,则要严格控制使用浓度,以确保水系统的电导率在规定范围内。
一般来说,纯水密闭循环水系统中的缓蚀剂采用氧化型缓蚀剂,主要有亚硝酸盐、钼酸盐、钨酸盐等。这类缓蚀剂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加,水处理效果更好。但由于这类缓蚀剂均属于离子型物质,它的使用也随之造成水系统电导的快速上升。
现阶段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降低缓蚀剂的使用量,以牺牲一定的水处理效果,来满足循环水系统的水质对电导率控制上限这一特殊要求。这样,既造成了水处理效果变差,也会因水系统电导贴近上限运行加大水系统的日常运行控制难度。
为此,开发一种适用于电炉炼钢纯水循环系统水处理工艺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炉炼钢纯水循环系统的水处理工艺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水处理效果差、水系统日常运行控制难度大的不足。
本发明的设计思路是将阴极与阳极缓蚀剂、吸附型与氧化型缓蚀剂进行组合,通过各组分之间产生的协同效应,降低各组分的用量,尤其是降低氧化型缓蚀剂组分的用量,并通过与杀菌剂之间产生的缓蚀增效作用,进一步降低使用量,提高缓蚀效果。这样,就解决了原有的电炉炼钢纯水系统由于对循环水电导率有严格上限要求,而不得不降低缓蚀剂用量,牺牲缓蚀效果来控制水体电导率的难题。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为一种电炉炼钢纯水循环水系统水处理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1)制备缓蚀剂:
所述的缓蚀剂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组分组成:水溶性钼酸盐10~15%、聚环氧琥珀酸4~10%、硼砂2~16%、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顺丁烯二酸酐/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四元共聚物2~5%、有机羧酸盐1~4%、唑类0.1~2%,余量为水;
将聚环氧琥珀酸、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顺丁烯二酸酐/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四元共聚物、有机羧酸盐、水溶性钼酸盐置于密闭或压力容器中,搅拌条件下,控制反应温度的条件范围为40~70℃,控制压力为0.1Mpa,加入硼砂、水,搅拌均匀,再加入唑类,保持40~70℃,搅拌均匀至完全溶解后制得;
2)制备杀菌剂:
所述的杀菌剂含有重量百分比的含有多个胍基的有机胍聚合化合物5~30%、异噻唑啉酮1~10%、戊二醛20~30%、余量为有机溶剂;
将有机胍聚合化合物置于密闭或压力容器中,搅拌条件下,控制反应温度的条件范围为40~50℃,控制压力为0.1Mpa,加入有机溶剂、异噻唑啉酮、戊二醛,搅拌均匀至完全溶解后制得;
3)通过在水系统中投加所述缓蚀剂,加药浓度为1000~1500mg/L;在循环水中定期投加所述杀菌剂,加药浓度为20~200mg/L;缓蚀剂投加浓度通过钼酸根或pH值控制;
所述的聚环氧琥珀酸的结构式为:
其中,M为Na+、H+或K+;;聚合度n为4~30的整数,较佳聚合度范围4~15;
所述的水溶性钼酸盐为钼酸钠和钼酸钾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的有机羧酸盐为葡萄糖酸、酒石酸、柠檬酸、月桂酸和苯甲酸的钠盐或钾盐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唑类为苯并三氮唑和疏基苯并唑的一种或两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天津正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天津正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130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