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钢筋连接用全灌浆套筒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610385.3 | 申请日: | 2014-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83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 发明(设计)人: | 田野;孙红;张耀煌;陈瑞三;田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4C5/16 | 分类号: | E04C5/16 |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梁焱 |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钢筋 连接 灌浆 套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建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钢筋连接用全灌浆套筒。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中,对于建筑钢筋的连接,绝大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钢筋连接方法,即绑扎法、焊接法及螺纹法。
采用绑扎法和螺纹法时,当构件钢筋的节点间隙比较小时,利用工具绑扎难度大,因此并不适合构件钢筋比较密集的节点钢筋连接,且施工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严重,同时骨架易变形。
采用焊接法时,同样不适合构件钢筋比较密集的节点钢筋连接,且焊接技术要求高,由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施工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加严重,焊接合格率不稳定。且焊接法耗能高,有时还受到施工条件限制,导致用电不规范,会给施工安全带来不必要的隐患。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建筑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钢筋连接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建筑施工要求了,在此背景下,领域内的相关技术人员研发出一种全新的钢筋连接方法,即利用灌浆套筒对钢筋进行连接,这种全新的钢筋连接技术最早出现于日本,并逐渐推广到全球。
灌浆套筒作为钢筋连接的核心件,包括全灌浆套筒和半灌浆套筒,半灌浆套筒一端与钢筋采用螺纹连接,另一端与钢筋采用灌浆连接,但是采用半灌浆套筒进行钢筋连接,存在劳动强度大,且钢筋与套筒的螺纹连接是否到位判断不直观,易受人为因素影响,且工程质量不易控制。而现有的全灌浆套筒虽然不再采用螺纹连接,但是钢筋与套筒进行轴向对接时,无法实现精确的轴向控制,且不具备径向定位功能,钢筋与套筒的定位精度极差,很难满足建筑施工质量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钢筋连接用全灌浆套筒,当钢筋与灌浆套筒进行轴向对接时能够自动实现精确的轴向控制,且能够自动实现径向定位,保证了钢筋与灌浆套筒之间的定位精度,满足建筑施工质量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钢筋连接用全灌浆套筒,包括套筒主体、第一注浆口及第二注浆口,所述套筒主体一端为现场浇注端,套筒主体另一端为预制端,所述第一注浆口设置在套筒主体的现场浇注端上,所述第二注浆口设置在套筒主体的预制端上,所述第一注浆口及第二注浆口均连接有灌浆引导管,在所述套筒主体的中部内壁上设置有钢筋轴向限位引导挡块,所述钢筋轴向限位引导挡块与套筒主体内壁之间设有导向斜面。
所述钢筋轴向限位引导挡块的数量若干,且沿套筒主体内壁周向均布设置。
所述预制端的套筒主体端口与预制端钢筋、现场浇注端的套筒主体端口与现场浇注端钢筋均采用间隙配合。
在所述预制端的套筒主体上还设置有定位螺栓孔,在定位螺栓孔内安装有定位螺栓,通过定位螺栓对预制端钢筋进行轴向和径向固定。
所述套筒主体采用球墨铸铁一次铸造成型。
为了保证全灌浆套筒与混凝土及灌浆料之间的锚固力,所述套筒主体内、外表面均采用粗糙表面。
为了防止全灌浆套筒在安装时被装反,在所述现场浇注端的套筒主体端口面上设置有识别缺口。
在所述套筒主体内壁上设置有若干凸起环筋。
在所述预制端的套筒主体端口内设置有密封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钢筋与灌浆套筒进行轴向对接时,能够自动实现精确的轴向控制,且能够自动实现径向定位,保证了钢筋与灌浆套筒之间的定位精度,满足建筑施工质量要求;灌浆套筒在现场浇注端设计了识别缺口,防止灌浆套筒在安装时被装反;灌浆套筒采用球墨铸铁一次铸造成型,生产成本较低,适合大批量生产;灌浆套筒内、外表面采用粗糙表面设计,保证了灌浆套筒与混凝土及灌浆料之间的锚固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建筑钢筋连接用全灌浆套筒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向视图;
图3为图1中B-B剖视图;
图4为图1中C向视图;
图中,1—套筒主体,2—第一注浆口,3—第二注浆口,4—钢筋轴向限位引导挡块,5—导向斜面,6—灌浆引导管,7—定位螺栓孔,8—定位螺栓,9—预制端钢筋,10—现场浇注端钢筋,11—密封圈,12—凸起环筋,13—识别缺口,14—灌浆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103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型阳台护栏
- 下一篇:一种高稳定性钢结构房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