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源性小分子物质在快速检测肾毒性方面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607906.X | 申请日: | 2014-1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0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 发明(设计)人: | 李遇伯;张艳军;邓皓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07 | 代理人: | 朱红星 | 
| 地址: |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源 分子 物质 快速 检测 毒性 方面 应用 | ||
1.内源性小分子物质在快速检测肾毒性方面的应用;其中所述的内源性小分子物质指7个肾毒性生物标记物,它们是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出来的,包括肌酸酐、花生四烯酸以及溶血磷脂酰胆碱类[溶血磷脂酰胆碱(16:1)[LPC(16:1)]、溶血磷脂酰胆碱(20:5)[LPC(20:5)]、溶血磷脂酰胆碱(20:3)[LPC(20:3)]、溶血磷脂酰胆碱(20:2)[LPC(20:2)]、溶血磷脂酰胆碱(22:5)[LPC(22:5)]]。
2.内源性小分子物质在快速判断肾脏是否受到损伤方面的应用;其中所述的内源性小分子物质指的是3个肾毒性专属生物标记物,它们是在肾毒性生物标记物的基础上经过专属性考察和SVM验证与与优化筛选出来的,包括溶血磷脂酰胆碱(20:3)[LPC(20:3)]、溶血磷脂酰胆碱(20:2)[LPC(20:2)]、溶血磷脂酰胆碱(22:5)[LPC(22:5)]。
3.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应用,其中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结合SVM的肾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方法,包括样品前处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多元统计分析)、生物标记物的专属性考察、专属生物标记物的验证与优化步骤;其特征在于:在数据采集中使用梯度洗脱的条件:0-0.5 min,A: 99%-99%;0.5-2 min,A: 99%-50%;2-9 min,A: 50%-1%;9-10 min,A: 1%-1%;10-10.5 min,A: 1%-99%;10.5-12 min,A: 99%-99%,其中流动相A指0.1%甲酸的水,流动相B指0.1%甲酸的乙腈;在专属生物标记物的验证与优化中使用MATLAB R2010a软件(USA)基于肾毒性生物标记物建立SVM预测模型,该过程如下:将生物标记物在生理盐水组和各个药物组中的峰面积作为输入变量,随机选择数据作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建立预测模型,通过优化找到最优的惩罚参数(c)和核函数(g),然后以逐一排除一个生物标志物为基础,利用SVM进行分类预测,得到相应的模型预测准确度,分析准确度,对其是否与肾毒性密切相关进行区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未经天津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0790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