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台化的多ECU在线刷写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07338.3 | 申请日: | 2014-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61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蔡其瑾;许勇;汝正阳;付俊坤;张向文;党选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9/445 | 分类号: | G06F9/445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41004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台 ecu 在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的在线刷写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平台化的多ECU在线刷写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的在线刷写功能,亦称重编程功能,是向ECU下载应用程式或应用数据的过程,在汽车的生产、售后、研发等阶段常常用到对ECU的刷写功能,利用刷写工具可在不拆卸ECU的情况下通过总线对ECU进行刷写。
目前,在整车厂或汽车售后点往往针对不同的ECU开发有不同的刷写工具,特别在整车厂,因对ECU的供应商常常无法把在线刷写流程规定在一个规范内,这就需要针对具有不同刷写流程的不同ECU开发专门的刷写工具或软件,这就影响了在研发、生产等阶段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台化的多ECU在线刷写系统,利用该发明达到了在同一工具以及同一上位机软件中对具有不同刷写流程的不同ECU的进行在线刷写的主要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平台化的多ECU在线刷写方法,包括:
建立刷写环境的步骤;
根据所述刷写环境生成报文的步骤;
ECU接收所述报文并生成及发送响应报文的步骤;
根据所述响应报文及所述刷写环境完成刷写的步骤。
进一步的,所述建立刷写环境的步骤为建立诊断数据库、刷写流程文件、安全算法文件及刷写源文件的步骤。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所述刷写环境生成报文的步骤包括:
从所述刷写流程文件提取刷写流程的步骤;
依据所述刷写流程从所述诊断数据库获取诊断信息的步骤;
依据所述刷写流程及所述诊断信息从所述安全算法文件提取密钥的步骤;
依据所述刷写流程及所述诊断信息从所述刷写源文件提取刷写数据的步骤;
根据所述诊断信息、所述刷写数据及所述密钥生成报文并发送的步骤。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所述响应报文及所述刷写环境完成刷写的步骤的包括:
接受所述响应报文的步骤;
根据所述刷写流程分析所述响应报文并进行刷写的步骤;
判断是否完成刷写的步骤。
进一步,所述判断是否完成刷写的步骤包括:
判断为未完成刷写,则返回所述依据所述刷写流程从所述诊断数据库获取诊断信息的步骤;
判断为完成刷写,则结束步骤。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所述响应报文及所述刷写环境完成刷写的步骤的包括
接受所述响应报文的步骤;
根据所述刷写流程分析所述响应报文并进行刷写的步骤;
进行刷写并对刷写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进行判断的步骤;
对刷写是否完成进行判断的步骤。
进一步的,在所述根据所述刷写流程分析所述响应报文并进行刷写的步骤与判断是否完成刷写的步骤之间加入对刷写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进行判断的步骤。
进一步的,所述对刷写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进行判断的步骤包括:
刷写过程中未出现异常,则进入所述判断是否完成刷写的步骤;
刷写过程中出现异常,则对所述刷写过程进行异常处理的步骤;
对是否完成所述异常处理进行判断的步骤。
进一步的,所述对是否完成所述异常处理进行判断的步骤包括:
判断为未完成异常处理则返回所述建立诊断数据库、刷写流程文件、安全算法文件及刷写源文件的步骤;
判断为完成异常处理则进入所述对刷写是否完成进行判断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平台化的多ECU在线刷写系统,包括:
刷写环境模块,用于建立刷写环境;
刷写流程解析模块,与所述刷写环境模块连接,用于提取所述刷写环境,整合刷写相关数据,并通过协议栈生成报文和解析响应报文;
驱动模块,通过协议栈与所述刷写流程解析模块连接,用于传输所述报文及所述响应报文;
接口适配模块,与所述驱动模块连接,用于将所述报文转换为总线信号及将ECU生成相关响应报文的总线信号转换为响应报文;
系统总线,与所述接口适配模块连接,用于实现总线信号与ECU之间的传输;
交互界面模块,与所述刷写流程解析模块连接,用于提供操作提示、操作接口及信息显示。
进一步的,所述刷写环境模块包括:
数据库解析模块,用于加载诊断数据库,为所述刷写流程解析模块提供诊断信息;
安全算法接口模块,用于加载安全算法文件,为所述刷写流程解析模块提供密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073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研究葫芦脲与客体包结强度的方法
- 下一篇:LED光学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