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高原高空环境的散热器试验台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05195.2 | 申请日: | 2014-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8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禄宏志;周景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71008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高原 高空 环境 散热器 试验台 | ||
所属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散热器性能试验装置领域,涉及其它液体试验设备。
背景技术
散热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空调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散热器的散热 性能是散热器的主要性能之一,散热器散热性能通常是利用风洞试验测试得到, 目前散热器散热性能的风洞试验存在很多不足,比如仅能模拟地面环境的散热 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本发明的优点是除了可模拟地面环境下的散热器的散热 性能,同时也可模拟高原和高空环境的散热器的散热性能,扩大了应用范围,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通用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高原高空环境的散热器试验台,包括风 洞1、循环系统9、测控系统14,
所述的风洞1依次安装有流量测量装置2、调节风门3、前整流器4、前风 室5、散热器6、后整流器8、后风室9、换热器组件10、风机组件12和消声通 道17;
散热器6与散热器热路循环系统7进行热量交换,换热器组件10与换热器 冷路循环系统11进行热量交换;
在前风室5、后风室9和散热器热路循环系统7的管道上均安装有温度传感 器和压力传感器,在消声通道17的末端安装有进风门18,在风机组件12和消 声通道17之间设有排气口15;在排气口15中安装有排风门16,在流量测量装 置2和前整流器4之间安装有调节风门3;
在流量测量装置2、调节风门3、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风机组件12、 排风门16、进风门18均布置有信号线,并与测控系统相连14。
优选地,后风室9的管道上安装的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位于整流器8 和换热器组件10之间。
优选地,流量测量装置2到风机组件12之间的管路是密封结构.流量测量 装置2所处位置的结构为圆形,调节风门3到风机组件12之间的管路是承压结 构。
优选地,换热器冷路循环系统11可采取水冷、风冷或其它液体冷却方式。
优选地,消声通道17可设置成阻抗式消声墙、蜂窝状消声墙壁或在通道中 安装其它消声设备。
本发明的优点是:除了可模拟地面环境下的散热器的散热性能,同时也可 模拟高原和高空环境的散热器的散热性能,扩大了应用范围,具有很强的实用 性和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一种可模拟高原高空环境的散热器试验示意图
1-风洞
2-流量测量装置
3-调节风门
4-整流器
5-前风室
6-散热器
7-散热器热路循环系统
8-整流器
9-后风室
10-换热器组件
11-换热器冷路循环系统
12-风机组件
13-空气循环系统
14-测控系统
15-排气口
16-排风门
17-消声通道
18-进风门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一种适用于高原高空环境的散热器试验台,包括风洞1、循环系 统9、测控系统14,
所述的风洞1依次安装有流量测量装置2、调节风门3、前整流器4、前风 室5、散热器6、后整流器8、后风室9、换热器组件10、风机组件12和消声通 道17;
散热器6与散热器热路循环系统7进行热量交换,换热器组件10与换热器 冷路循环系统11进行热量交换;
在前风室5、后风室9和散热器热路循环系统7的管道上均安装有温度传感 器和压力传感器,在消声通道17的末端安装有进风门18,在风机组件12和消 声通道17之间设有排气口15;在排气口15中安装有排风门16,在流量测量装 置2和前整流器4之间安装有调节风门3;
在流量测量装置2、调节风门3、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风机组件12、 排风门16、进风门18均布置有信号线,并与测控系统相连14。
优选地,后风室9的管道上安装的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位于整流器8 和换热器组件10之间。
优选地,流量测量装置2到风机组件12之间的管路是密封结构.流量测量 装置2所处位置的结构为圆形,调节风门3到风机组件12之间的管路是承压结 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051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