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麦畦内套种玉米的专用铲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603216.7 | 申请日: | 2014-1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28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 发明(设计)人: | 郑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茗晰 |
| 主分类号: | A01C5/02 | 分类号: | A01C5/02;A01C7/02;A01B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8000 浙江省台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麦畦内 套种 玉米 专用 | ||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种植工具技术领域,具体的是涉及麦畦内套种玉米的专用铲技术。
背景技术我国中部地区,基本上都采用一年两季的庄稼种植模式,即上年度秋季播种的冬小麦今年夏季收获后再播种玉米,秋后玉米收获后再种植上冬小麦,就这样一年两季的轮换种植模式,为农民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冬小麦的生长期较春小麦生长期长,如按小麦成熟期后收割结束再种植高产量的优质品种玉米,会因为玉米的收获期满后,误了再种植小麦的时机,因高产量品质优良的玉米其生长期也比普通低产量的玉米生长期较长15天左右,所以要想取得两茬庄稼都获得较好的收益,人们已总结出了提前种植玉米的好办法就是在还没有成熟的麦田内套种新品种玉米。现今的小麦基本上都是高产量品质优的新品种,麦畦内的麦杆相互间非常稠密,除麦梗上可以落脚外,在麦畦内根本无法落脚行走,当今的机械化播种机,播种的麦畦基本上都是十几行小麦为一畦,在一畦麦田中套种玉米,按常规其行距最少也要有三行在麦畦内,这给麦田中套种这个农活带来了诸多麻烦,一是动力播种机械不能进入麦田,二是性口不能拉动播种机械进入麦田,三是不能采用一人在前刨坑,一人在后点种和埋土的活动,后人们只好采用一个人进入麦田内,用一土铲将畦内土壤铲开后,再从身上背的包里取出玉米种弯腰丢入坑中,最后用脚将坑埋实后踩严实。现在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麦田间套种,其刨坑时或多或少能刨到麦根上将还没成熟的麦子刨起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不光套种的效率慢,而且会将麦畦内的麦子踩倒若干而遭成不应有的损失;还有人发明了带铲头和铲杆上有放种漏头,其放入漏斗的种子可经铲杆筒洞下口进入铲头铲入的土壤中,可很容易被墒情好的湿土壤将铲杆筒洞下口堵塞,形成种子不能进入土壤中的失败操作,同时也会不可避免的踩踏到表杆,造成一定的损失;这些问题挺严重的摆在农民的面前。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会因刨坑和多人在麦畦内踩踏毁坏麦畦内将要成熟的麦子、又能节省人工和提高种植速度的麦畦内套种玉米专用铲。
本发明是由铲柄、铲杆、铲头、脚踏板、放种筒、直筒、直筒下口、悬浮板装置、分麦器和种袋各部件组成。
本发明各部件的构成及连接是:铲柄用3-4cm直径、长度为18-20cm钢管,在铲柄中间部位与用铲杆上端用电焊焊接呈一体装置;铲杆直径为2-3cm,其长度可因人而宜能加长能缩短,现设计为77-86cm;铲头上部背面凹进部位靠在铲杆下部正面用电焊连接,铲杆下端探进铲头上部背面的长部是5-10cm,铲头长度为15-20cm,宽度为8-10cm,厚度为2-3mm,下沿为圆弧状,形状与军用小铁锹基本相似;铲头上端有靠铲柄两侧的脚踏板,两块脚踏板各宽3-5cm、长8-10cm,厚2-3mm,各一端靠近铲杆外侧,下部近靠铲头上沿用电焊焊接至铲头上沿和铲柄处;放种筒是上下空洞的啦叭筒形状的铁质材料,其壁厚度为1.5-2mm、上开口5-8cm、下开口为17.5-25mm、长度为7-9cm,放种筒安装前,先在铲杆前侧或后侧下部15-20cm处,将铲杆壁打透呈一17.5-25mm尺寸洞口,然后将已制作好的放种筒底部放置在洞口上,与直立铲杆呈45度斜角位置,以半环抱铲杆位置焊接在铲杆上;沿放种筒进入铲杆内的部位为直筒,直筒的下端位置为直筒下口,直筒下口处设置一悬浮板装置;
悬浮板装置由悬浮板、钢棍、弹簧槽、槽底座、弹簧、上盖组成;是为防止铲地时被铲起的土壤将直筒下口堵塞影响种子落入地内而设置;悬浮板为方形或圆形,一端与直筒下口外侧边沿处活动式连接,其左右两侧各大于直筒下口外10mm,其大于直筒下口外部分各连接一可活动式内径3-4mm钢棍,钢棍另一端向上进入两脚踏板中间的豁口处,经预留在弹簧槽底座双侧空洞斜进入弹簧槽内,并经弹簧两侧向上直达弹簧上端与弹簧上端活动式连接,弹簧下端固定在槽底坐上,弹簧槽有可装卸的上盖,是由铁质材料制作,其弹簧下端与槽底座固定式连接,弹簧槽固定镶嵌在双脚踏板上部中间位置。本发明均采用已有技术的传统式连接;钢棍从直筒外侧斜向上达弹簧槽内上端,看本图2和图3很难表示出来,但我们实际使用时效果很是适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茗晰,未经杨茗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032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导式塑料输液瓶检漏机夹具结构
- 下一篇:一种促进白芷种子萌芽的前处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