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598821.X | 申请日: | 2014-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56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 发明(设计)人: | 叶晓明;谈家桢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台普达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11/00 | 分类号: | F24F11/00 |
| 代理公司: | 无锡大扬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8 | 代理人: | 郭晟杰 |
| 地址: | 214044 江苏省无锡市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变电站 室内环境 智能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装置,具体说是可对变电站室内环境的温湿度、空气状况进行智能控制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和智能电网建设的高速发展,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越来越多,为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减少噪音、辐射等环境问题,这些变电设施越来越多地被设计成紧凑型的户内布置,或者置于地下。环境的封闭性使这些变电站的电气设备运行条件十分恶劣,造成了室内温湿度高、积灰严重、通风换气不畅、设备容易凝露以及能耗过大等问题。高温、潮湿、尘污、噪音等环境问题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设备的健康,制约着设备的效能,滋生着各种难以预料的隐患。
为了维护、保障变电站乃至电网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已采取诸如安装空调、电加热器、除湿机、轴流风机等类型的环境控制措施。
空调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室内温度过高的问题。但是,在设备轻载或晚间小负荷运行时,会造成无谓的能源损耗,还往往会造成过度降温,使空气的湿容量下降甚至达到饱和,并在设备或绝缘体的表面形成凝露,引发放电、闪络等绝缘故障,存在安全隐患。由于空调并不能完全达到去湿、防凝露的目的,随着在开关柜内湿度升高,凝露产生时启动电加热棒,但是由于电加热器的凝露传感器安装位置不当或凝露传感器表面受到灰尘和气体的侵蚀后特性的改变,电加热棒往往不能及时开启,导致柜体内有凝露产生时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同时电加热棒的高温对邻近的电气和绝缘体会产生加速老化现象,得不偿失,同时也会造成能源的损耗。
目前虽然已采用传感技术来控制轴流风机的运转,但在实际应用中并未考虑其气流组织形态,使大功率风机产生的强气流大部分穿堂而过,只有小部分参与热源体表面的热交换, 还有一部分形成涡流和紊流,成为蓄热体并产生附加的能源损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采用该智能控制装置对变电站室内空间进行环境控制,不存在安全隐患、可节省能源,同时其出风量和风速易于控制,不会产生涡流和紊流。
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变电站室内环境智能控制装置的特点是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和传感器组。所述室内机包括箱体,箱体的上部有进风口、下部有出风口,箱体内自上而下依次有蒸发器、积水盘、风机和消音管道,所述蒸发器的位置与进风口位置对应,积水盘位于蒸发器的正下方,消音管道的上端与风机呈密封连接,消音管道的下端与出风口呈密封连接。所述箱体内有控制器,该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蒸发器、风机呈电连接。所述室外机内有压缩机,该压缩机与室内机的控制器呈电连接。所述传感器组包括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和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呈电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传感器组还包括烟雾传感器、灰尘传感器和氧含量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灰尘传感器、氧含量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呈电连接。这些传感器可对变电站室内环境中的烟雾、灰尘、氧含量进行监控,避免人员进出时存在的安全隐患。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箱体的进风口上设置有用于净化过滤的集尘袋。集尘袋可对室外空气进行一次净化,使得大颗粒的尘埃被阻挡在外,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同时降低室内机管道堵塞的几率。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箱体的出风口上设置有栅格。栅格可用于调节室内出风的风向,方便使用。
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箱体上有开口,控制器的一个侧面与该开口间呈密封连接,且控制器的该侧面有用于人机交互的液晶显示屏。在箱体上设置开口,并将控制器的液晶显示屏露出,有利用人员直接在该装置上进行设置、操作,便于人机交互。
采取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台普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台普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988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