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交联聚乙烯保温管双管异径三通管及报警线固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96326.5 | 申请日: | 2014-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73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赖贞澄;张居山;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朗格斯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41/02 | 分类号: | F16L41/02;F16L3/23;F16L7/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47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交联 聚乙烯 保温 双管 三通 报警 固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交联聚乙烯保温管双管异径三通管及报警线固定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目前应用于供热、供冷领域的预制直埋保温管没有智能装置,在以交联聚乙烯为工作管道的保温管双管异径三通管件中,也没有智能装置,导致管道的破损不能及时发现和排除险情,造成大量能源的泄漏,能源消耗上升,污染排放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交联聚乙烯保温管双管异径三通管及报警线固定方法。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智能交联聚乙烯保温管双管异径三通管件,其组成包括:聚乙烯外护管,所述的聚乙烯外护管内具有聚氨酯保护层,所述的聚氨酯保护层包裹一组交联聚乙烯工作管,所述的聚氨酯保护层内具有报警线,所述的报警线通过强力胶粘贴在交联聚乙烯工作管上,所述的交联聚乙烯工作管与聚乙烯外护管之间具有支架,所述的垂直段聚乙烯外护管的直径大于或小于水平段聚乙烯外护管直径。
所述的智能交联聚乙烯保温管双管异径三通管件,所述的交联聚乙烯工作管内径为20-1200mm,所述的聚氨酯保护层厚度为30-200mm,所述的聚乙烯外护管厚度为1-30mm。
所述的智能交联聚乙烯保温管双管异径三通管报警线的固定方法,首先双管异径三通的三端各出口分别与交联聚乙烯200mm长的直管道相连接,增长三端直管道部分的长度,然后将三条报警线缆分别镶入一根报警线,三条线缆自双管异径三通的直管段一端开始,一条沿着三通的双管直管段部分粘接固定在一根交联聚乙烯管道上,一直粘接到直管段的另一端口位置;一条线缆沿着有90度角度的弯曲位置粘接,并沿着管道的90弯曲,粘接到三通异径支管的一侧位置,直至异径管口末端,在此异径管口报警线缆末端的对称另一侧,采用另一根报警线缆沿着有弯曲的管道进行弯曲敷设,并沿着支管管道的90弯曲,粘接到三通管的直管道一侧,直至管口末端,与第一条直管道报警线缆呈对称粘接,固定在交联聚乙烯管道上。
所述的智能交联聚乙烯保温管双管异径三通管报警线的固定方法,扁平的报警线缆宽度为10mm,厚1.5mm,软体塑料材质,底部为平滑面,有粘性,用来粘接在管道表面,线缆上部有两条凹形沟槽,凹形沟槽宽度为8mm,将一条报警线压入一个沟槽中,让报警线与线缆合二为一,线缆的上部裸露与空气接触,这样,报警线缆与交联聚乙烯管道及双管异径三通的外延部分粘接在一起,报警线缆随着双管异径三通的弯曲而弯曲,然后在管道和双管异径三通部分加装等距离的支撑支架,然后整体穿入聚乙烯外护管中,通过焊接形成双管异径三通形状的聚乙烯保温管双管异径三通,在聚乙烯外护管三端夹套发泡模具,在另一端注入聚氨酯发泡液体,发泡液体在聚乙烯外护管与交联聚乙烯三通管道中间的空隙部分充分发泡凝固,成为聚氨酯保温层,摘掉夹套发泡模具后,修整成型为交联聚乙烯聚氨酯保温双管异径三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双管同时工作,形成自有循环更能有效的降低成本减少运营费用,减少碳排放量,充分体现了预制直埋保温管工作钢管双管工艺技术既节约能源又经济环保,更能充分保证了预制直埋保温管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在交联聚乙烯工作管与聚乙烯外护管之间设置了支架,在发泡过程中确保了交联聚乙烯工作管与聚乙烯外护管不会发生位移,保证同心,聚氨酯保护层内具有报警线,当发生泄漏时可以很好的起到报警作用。
本发明使交联聚乙烯管道的双管异径三通管件具备了智能报警功能,首创了报警线的固定方法,由于采用软体塑料线缆,可在管道任意弯曲角度时实现报警线弯曲敷设,且报警线缆固定凹槽的设计,使报警线牢固的固定在槽内,不会出现交叉短路,且凹槽为半封闭,紧固的报警线一般在凹槽内,一半在凹槽外,完全能感知水分的泄漏,堪称绝佳的发明设计思想和最佳的固定方法,简单易行,劳动效率高,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附图3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朗格斯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朗格斯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963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