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回路充电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96235.1 | 申请日: | 2014-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006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森美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路 充电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充放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回路充电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可充放电池,从早期的铅酸电池承担充放电的工作由来已久,新进由于各种元素的开发,有多种金属元素的应用,如锂、锗、铬、铝等化合金属的多种元素利用,大幅提升其蓄放电能量,又依据现有元素所构成的单芯电池,其输出电压有限,各种电芯之工作电压为在2~3.7伏特之间,为了增加电池组的工作能量,则将多数的单电芯,以串联方式组合,提升输出电压,如图4所示的多芯电池组1,是由多数的充放电池10串接组合,所设单颗的充放电池10为3.7伏特的工作电压,四颗串接后可达14.8伏特的电力输出,而其充电时必须使用一输出电压较高为16V的充电主机11,经交流电源100电压转换电能之后,对多芯电池组1构成充电回路,电流路径前后串通内部所串设的每一充放电池10作同步充电,系统中经由一侦测单元12可感应多芯电池组1正负二极的电力状态,充满之后侦测单元12会指示充电主机11停止充电。
然习用多数的充放电池10组成一多芯电池组1,由于每一充放电池10生产时,其元素组成,不可能绝对等量或等质,此为充放电池10先天性的存在问题,则是充电过程中,每一充放电池10会因元素的成份及组成量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工作反应,充电时,多芯电池组1经由一充电主机11以较高于整体的16 伏特电压充电,过程中虽然充电能量会因串接而平分在每一充放电池10,但因每一充放电池10的组成元素及量的不均,蓄电效率也会不同,因此每一充放电池10所发生的电性反应也不同,使在串行的充放电池10之中,部份可获得较高电压,而造成充电电流不平衡,则部份的充放电池10蓄电效率相对降低或无法快速蓄纳电力,其充电满足的时程要拉长,使充电回路造成失衡状态,另先充满电能的充放电池10,因等待其它未充足的充放电池10,最后的结果,先充满的充放电池10即造成过充损坏,因此习用的多电芯串联电池组1在充电过程中,常见有失衡以及过充的现象,该现象影响了多电芯串联电池组1总体使用的寿命,以及充电效率缓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的传统多芯串连电池组先天性潜在电量不平衡及过充,充电效率缓慢,使用寿命短等问题而提出一种构思巧妙、合理,充放电均衡、稳定且效率高,能避免过充的潜在问题,能有效提高充电电池使用寿命的多回路充电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上述的多回路充电方法,其是将多个充电单体以前后序列串联排序后, 再将每一充电单体的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依充电单体的顺序排列成一排序接点,接着将各排序的正极电路与负极电路输出端经由排序接点电性连结,并经由一连接器对串联而成的电芯组中各个充电单体分别独立充电,排序接点在每一个接点位置由一讯号缆线导通一检测回路,检测回路连接充电状态监控电路板用以控制充电电源的工作状态。
所述多回路充电方法,其中:整个所述串联而成的电芯组的头尾两端采用独立联接电力导线,即除了排序前后两头尾端的正极端与负极端之外,排序之中各相邻充电单体回路的正极端与另一个充电单体回路的负极端为共线串联。
一种多回路充电系统,其中:所述充电系统包括充电本体、检测回路和交流电源;所述充电本体是由多个充电单体以前后序列排序后串联组成;每个所述充电单体包括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所述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按前后顺序排列成一排序接点;所述排序接点具有至少三个,其中一个所述排序接点与排在第一个的所述充电单体的负极输出端连接;另一个所述排序接点与排在第一个的所述充电单体的正极输出端连接且还与排在第二的所述充电单体的负极输出端连接;余下的一个所述排序接点与排在第二的所述充电单体的正极输出电路连接,依此顺序类推,所述排序接点相邻二点可形成多个充电回路,以实现对各个单个电池独立充电;所述检测回路一端通过讯号缆线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排序接点,另一端与所述检测回路中的充电状态监控电路板连接。
所述多回路充电系统,其中:所述各个充电单体排序接点所输出的电量,可或不需设为均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森美,未经刘森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962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产电极材料的方法
- 下一篇:用于改进的药物递送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