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玻纤芳纶混编织物及其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88300.6 | 申请日: | 2014-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8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季小强;谢波;朱华海;谈昆伦;韦俊;刘时海;陈丽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宏飞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5/08 | 分类号: | D04H5/08;D04H5/1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肖兴江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纤芳纶 混编 织物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布料领域,尤其是应用于船舶类及防护材料的芳纶纤维和玻璃纤维混编织物,具体涉及一种玻纤芳纶混编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玻璃纤维是以玻璃球或废旧玻璃为原料经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艺制造成的,是非常好的金属替代材料,在建筑、船舶、化工管道、汽车、航空、风力发电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其应用领域仍在不断拓展,全球市场空间巨大。传统的玻璃纤维为单一的玻璃钢制品,只有刚性没有柔性不耐冲击,且韧性不够,玻璃钢虽然强度很大,但材质较脆。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纤芳纶混编织物,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玻璃纤维制品只有刚性、比较脆,容易损坏的缺点,可以获得低成本高韧性的复合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纤芳纶混编织物的生产方法,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玻纤芳纶混编织物,包括经向纤维束、纬向纤维束、短切纱,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分别均匀排列,均匀排列的经向纤维束和均匀排列的纬向纤维束相互交错、层叠铺设,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之间均匀散落有短切纱,所述经向纤维束为大丝束芳纶纤维,纬向纤维束为大丝束玻璃纤维。
进一步地,所述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呈十字型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芳纶纤维、玻璃纤维、短切纱的密度比为5:7:2。
一种玻纤芳纶混编织物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分别均匀排列;
2)将均匀排列的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相互交错、层叠铺设,所述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之间均匀散落一层短切纱;
3)将经向纤维束、纬向纤维束和短切纱采用经编捆绑方式编织形成织物;
所述径向纤维束采用大丝束芳纶纤维,纬向纤维束采用大丝束玻璃纤维。
进一步地,所述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呈十字型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芳纶纤维、玻璃纤维、短切纱的密度比为5:7:2。
采用了上述的方案,改变以往只采用单一的玻璃纤维编织成形织物,而是采用玻璃纤维和芳纶纤维作为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将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呈十字型相互交错、层叠铺设,并在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之间散落一层短切纱,采用经编捆绑方式将经向纤维束、纬向纤维束和短切纱编织形成低成本高韧性的复合结构,使织物刚性与柔性兼备,且耐冲击;在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之间散落的短切纱,大大提升成品件灌注时的浸透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玻纤芳纶混编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经向纤维束,2为纬向纤维束,3为短切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中,由于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是层叠铺设的,用实线表示纬向纤维束,用虚线表示经向纤维束,纬向纤维束铺设在经向纤维束之上,而短切纱是均匀散落在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之间的,用交叉的虚线表示短切纱。经向纤维束与纬向纤维束的上下铺设的位置关系并不局限于图1中所述的铺设方式,也可以是纬向纤维束铺设在经向纤维束之下。
参见图1,玻纤芳纶混编织物,包括经向纤维束1、纬向纤维束2、短切纱3,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分别均匀排列,均匀排列的经向纤维束和均匀排列的纬向纤维束呈十字型相互交错、层叠铺设,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之间均匀散落一层短切纱,采用经编捆绑方式将经向纤维束、纬向纤维束和短切纱编织形成织物,所述经向纤维束为大丝束芳纶纤维,纬向纤维束为大丝束玻璃纤维,所述芳纶纤维、玻璃纤维、短切纱的密度比为5:7:2。亦或者经向纤维束为大丝束玻璃纤维,纬向纤维束为大丝束芳纶纤维。
一种玻纤芳纶混编织物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分别均匀排列;
2)将均匀排列的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呈十字型相互交错、层叠铺设,所述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之间均匀散落一层短切纱;
3)将经向纤维束、纬向纤维束和短切纱采用经编捆绑方式编织形成织物;
所述径向纤维束采用大丝束芳纶纤维,纬向纤维束采用大丝束玻璃纤维。
所述芳纶纤维、玻璃纤维、短切纱的密度比为5:7: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宏飞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宏飞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883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缝纫机用一键启动旋钮
- 下一篇:开放型悬浮走剑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