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疮疖肿毒的外敷中药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580926.2 | 申请日: | 2014-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06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 发明(设计)人: | 万家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丰瑞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P17/02;A61P29/00;A61K33/26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 地址: | 2312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疮疖肿毒 外敷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疮疖肿毒的外敷中药,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疮疖是指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在中医角度来说是因外感热毒、湿热内蕴,热毒不得外泄,阻于肌肤所致;西医角度则是因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围组织感染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疮疖多发生于夏季,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而以头面、背及腋下多见;其特征是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即愈;目前的治疗方法为外敷抗生素软膏、苯酚或使用物理疗法,对于疮疖这一类皮肤疾病,使用中药治疗亦有非常良好的疗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疮疖肿毒的外敷中药。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治疗疮疖肿毒的外敷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柳树叶4-6、葶苈子6-8、没药2-4、姜黄8-10、朱砂根2-4、制半夏8-10、党参4-6、马钱子2-4、白芷5-7、芦苇4-5、丝瓜络8-10、炙甘草7-8、黄连2-4、牛耳大黄1-2、紫花地丁5-6、自然铜3-4、蒲公英10-12、一扫光2-3、岩兰花根1-3和血满草2-4。
治疗疮疖肿毒的外敷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柳树叶5、葶苈子7、没药3、姜黄9、朱砂根3、制半夏9、党参5、马钱子3、白芷6、芦苇4.5、丝瓜络9、炙甘草7.5、黄连3、牛耳大黄1.5、紫花地丁5.5、自然铜3.5、蒲公英11、一扫光2.5、岩兰花根2和血满草3。
一扫光为菊科植物一扫光的全草;岩兰花根为桔梗科植物着色风铃草的根;血满草为忍冬科植物红山花的全草及根。
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过300-400目筛,然后加入适量橄榄油调和成糊状,涂敷于患处,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一般3-4个疗程即可治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对于治疗疮疖、无名肿毒具有很好的疗效,能快速缓解患者的疼痛,诸药合用,共凑清热燥湿、通经活络、清热凉血、软坚散结、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脱毒排脓的功效,本发明治愈时间短,疗效明显,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治疗疮疖肿毒的外敷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g)为:柳树叶5、葶苈子7、没药3、姜黄9、朱砂根3、制半夏9、党参5、马钱子3、白芷6、芦苇4.5、丝瓜络9、炙甘草7.5、黄连3、牛耳大黄1.5、紫花地丁5.5、自然铜3.5、蒲公英11、一扫光2.5、岩兰花根2和血满草3。
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过300-400目筛,然后加入适量橄榄油调和成糊状,涂敷于患处,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一般3-4个疗程即可治愈。
典型病例:
病例1、乌某,男,43岁,额头长有疮疖一个月,患处皮肤色红、灼热、疼痛;内有脓包,数日内硬结增大,疼痛加剧;涂敷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一次,涂敷一个疗程后,脓包变小,灼热及疼痛明显减轻,继续涂敷两个疗程,治愈。
病例2、易某,男,57岁,腋下长有数个疮疖,患处皮肤色红、灼热、疼痛;疮疖硬结顶出现黄白色脓头,周围为红色硬盘,涂敷本发明的中药,每日一次,涂敷两个疗程后,疼痛明显减轻,继续涂敷一个疗程以巩固疗效,治愈。
病例3、刘某,男,60岁,背部患有多处疮疖,患处皮肤色红、灼热、疼痛;热毒不得排出,疮疖顶部长有脓头,压之疼痛,涂敷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一次,涂敷五天后,疼痛明显减轻,继续涂敷两个疗程,痊愈,随访未再复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丰瑞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丰瑞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809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