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滑坡灾害多级综合监测预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78168.0 | 申请日: | 2014-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99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黄栋;田宏岭;乔建平;李倩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8B21/10 | 分类号: | G08B2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董芙蓉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滑坡 灾害 多级 综合 监测 预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滑坡监测预警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滑坡灾害多级综合监测预警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使用较多且比较有效的预警方法有现象监测预警、数理统计预警、非线性系统理论预警以及地球内外动力耦合预警。现象监测预警:形成于滑坡理论研究初期,主要代表性的有日本学者斋藤迪孝提出的加速蠕变的微分方程模型,并且采用该模型预报了日本的高场山滑坡警,属于滑坡经验预报法。数理统计预警:这一阶段不但经验式和统计学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还出现了敏感性制图、信息论等预报方法、数理科学的一些新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预:由于非线性科学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将该理论引入到滑坡预报当中。地球内外动力耦合预警:通过耦合内外动力作用的方法建立统一的地质灾害动力学模型与预测模型。
从现有研究来看,滑坡预警方法仍然存在真正操作性不强、能普遍推广应用的预测系统没有建立,难以作到多因子综合预警相结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滑坡灾害多级综合监测预警方法,根据典型滑坡灾害的地形地质条件,建立基于三种预警指标的四级综合预警模型,通过室内外典型降雨滑坡模型实验的方法确定模型参数类型和预警临界值指标,开展典型滑坡灾害与降雨量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建立适合典型滑坡灾害预警的数学计算方法。提高降雨滑坡监测预警的质量和效果,拟为解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准确率提供一种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滑坡灾害多级综合监测预警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历史纪 录监测数据和滑坡变形破坏模型试验,计算滑坡监测预警临界阈值。根据各个指标临界指数确定研究区是否有滑坡发生的可能;
(2)如果监测数值大于临界值。根据每个滑坡发生指数,确定滑坡可能发生的地点和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划定预警预报等级;
(3)确定四级预警和预警境界区域;
(4)发布预警结果,同时结合预警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直接通知监测责任人,做好防灾、避灾准备。
所述的步骤(1)中对监测数据和模型试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临界值表达式为:
R1=-0.153Rt3+45
式中:R1为滑坡发生当日(日)降雨量;
RT3为滑坡发生当日前3日累计降雨量。
所述的步骤(3)中的四级预警为:预警级别和预警标准根据滑坡变形破坏的紧急程度、危害大小、涉及范围、以及变形阶段、发生概率等一般将滑坡监测预警级别分为四级,一般(IV级)、较重(III级)、严重(II级)、特别严重(I级)四个级别,并分别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加以识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典型滑坡监测仪器设备的三种预警指标的划分,开展降雨滑坡渗流-结构破坏模型试验,研究滑坡在地表水渗流过程中,应力变化引起坡体结构破坏规律。通过典型降雨型滑坡变形与降雨量相关性统计分析,结合模拟试验结果对比,确定降雨滑坡监测预警的1~4级临界值域。通过已有的滑坡远程实时监测预警 系统进行2个水文年检验,提高滑坡综合预警临界值判定的可靠性。探索出将降雨滑坡雨量-变形量相关性统计结果,滑坡渗流-结构破坏模型试验结果,野外实地监测预警系统检验结果,三者相结合的预警临界值确定的系统理论和技术方法,提高预警的可靠性。确定降雨滑坡临界值既与滑坡破坏机理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关,又与降雨量相关统计分析方法相关,而不是一个单因素就能获得的结果。这种新方法,提高降雨滑坡监测预警的质量和效果,拟为解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准确率提供一种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某典型降雨滑坡模型室内模型试验图;
图3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降雨量与累计降雨量的关系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降雨量预警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781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