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可自动分离的溢料结构的塑料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77195.6 | 申请日: | 2014-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42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劲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天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32 | 分类号: | B29C45/3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王幸祥 |
地址: | 31533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自动 分离 结构 塑料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可自动分离的溢料结构的塑料模具。
技术背景
一、圆环状的产品:
图1是要求生产的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其材料为PA66(尼龙66),直径为41.4mm,要求注塑后,在使用过程中能承受一定载荷的条件下不能出现断裂现象。
图2为生产产品用传统一模四穴的模具结构示意图,包括流道1、产品2、单侧浇口3。
图3为图2的B处的放大图,从该图可以看出,塑料在C处顺单侧浇口3进入产品的型腔中会分成两股,一股沿D箭头所指的方向流动,一股沿E箭头所指的方向流动,最后在填充末端F处汇合,单侧进口都具有这样的进料特点。
二、传统模具:
传统模具采用潜伏浇口进料,产品顶出前动模侧三维轴侧图如图5所示,模具开模后,在注塑机的顶出作用下,驱动顶针垫板4及顶针固定板5带动固定在顶针垫板4及顶针固定板5之间的流道顶针6、拉料杆7及顶针14一起将产品2及流道1顶出模具,如图6、图7所示。
图8是传统一模四穴模具生产的产品与流道的三维轴侧图,塑料在图3所示的填充末端F处汇合,会导致产品2在两股塑料交汇处形成溶接痕F’,由于溶接痕F’的存在,塑料在该处结合的不会太牢,产品2在该处的强度不够,不能承受正常的工作载荷。在使用过程中,会因该处的强度不够而导致产品断裂,这正是这种模具的缺陷所在。
用传统模具所生产的原产品2a的分型线G是一条直线,如图9所示。
发明内容
为克服利用已有模具生产的传统产品会产生溶接痕从而导致产品强度减弱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可自动分离的溢料结构的塑料模具。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有可自动分离的溢料结构的塑料模具,包括对合的动模板和定模板,所述的动模板沿纵向往复运动,完成开模或合模,动模板上设有动模模仁,定模板上设有定模模仁,动模模仁与定模模仁之间的分型面上设有塑料产品的成型型腔,所述的型腔连接浇注机构;
所述的动模板上设有纵向运动的顶针垫板和顶针固定板,所述顶针垫板连接在所述顶针固定板上;所述顶针固定板上设有用于顶出流道的流道顶针、用于顶出产品的顶针和拉料杆;
所述型腔通过单侧浇口与流道联通,所述流道内的塑料从单侧浇口处分两股进入型腔并在填充末端处汇合。
还包括设置在填充末端处的溢料结构及其溢料顶杆,所述溢料结构包括设置在动模模仁上的凸台和设置在定模模仁上的凹台,所述凸台和所述凹台可对合;
所述凸台包括与所述型腔联通的溢料腔,所述溢料腔的一端设有反向潜伏浇口,所述反向潜伏浇口与所述型腔的填充末端处连接,所述溢料腔的另一端与平衡管联通,定义所述反向潜伏浇口两端面间的距离为长度,所述平衡管与所述反向潜伏浇口的长度相等;
所述溢料腔的底部还设有用于插放溢料顶杆的顶杆孔,所述顶杆孔位于所述反向潜伏浇口与平衡管之间,所述顶杆孔的长度大于平衡管的长度;
所述溢料顶杆的固定端固定在顶针固定板上。
优选的,所述顶针孔的长度比平衡管的长度长2—4mm,所述顶杆孔的长度比反向潜伏浇口的长度长2—4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发明采用的溢料结构,有效的解决了因溶接痕问题导致的产品强度不够的问题,同时溢料结构与型腔通过反向潜伏浇口联通,能与产品自动分离,解决了溢料结构的自动分离问题,可以实现全自动生产,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制作该类型产品,也适用于制作其他有类似需求的产品,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要求生产的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a为产品的正视图,图1b为产品的俯视图,图1c为图1b中A-A向剖视图。
图2为生产产品用传统一模四穴的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B处放大图。
图4a为传统一模四穴的模具定模侧结构示意图,图4b为传统一模四穴的模具动模侧结构示意图,图4c为图4b中A-A向剖面示意图。
图5为传统模具动模侧在产品顶出前的三维轴侧图。
图6为传统模具开模后流道顶针、拉料杆及顶针将产品及流道顶出模具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7表示传统模具开模后流道顶针、拉料杆及顶针将产品及流道顶出模具时模具在图4b所示的A-A向的剖面示图。
图8是传统一模四穴模具生产的产品与流道的三维轴侧图。
图9是用传统模具生产的产品的侧面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定模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动模侧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天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天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771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化贴膜式铺放复合材料预成型体的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排气射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