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香莓源抗氧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572373.6 | 申请日: | 2014-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7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 发明(设计)人: | 徐丽珊;沈佳鑫;曹晶晶;陈文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9K15/34 | 分类号: | C09K15/34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 地址: | 32100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香莓源 抗氧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香莓源抗氧化物质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体的内环境无时无刻不在生成自由基,自由基在生物体内很容易与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反应,引发氧化修饰作用,成为机体衰老及与衰老相关疾病的主要诱因。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抗氧化防御能力却在逐渐减弱,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白内障、老年性痴呆等发病机会大大的增加。所以,自由基与衰老相关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研究的新热点。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人们开始寻求抗氧化剂,但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具有致癌性等很大的毒副作用。植物体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是天然、安全的抗氧化剂来源物。为此,植物抗氧化剂的开发与应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研究领域。
香莓(Rubus pungens var.oldhamii)作为悬钩子属植物中的一类,该属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黄酮、挥发油、萜类、鞣质、酚类等多种成分,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药用价值很高。而香莓同样含有一些活性成分,如《香莓植物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其用于食品保鲜》(专利201410029388.8)发现香莓植物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效果和防腐保鲜作用,因此香莓必然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是植物源抗氧化剂的良好来源。
寻找活性高的植物源抗氧化活性成分是植物源抗氧化剂研发的重要内容之一。香莓资源分布广、蕴藏量大、利用率低。从香莓中提取分离抗氧化成分并开发成香莓源的源抗氧化剂,不仅拓宽了天然植物源食品防腐剂的来源;还能够有效开发利用香莓这一野生植物资源,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将进一步带动食品产业与种植产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目前还未见生产香莓抗氧化剂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香莓源抗氧化剂的制备方法,用香莓作原料,以DPPH(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制备抗氧化活性强的香莓源抗氧化剂,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适合大规模生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香莓源抗氧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采集香莓地上部分(茎、叶),除杂洗净,干燥至含水率≤5%,粉碎,得到香莓粉末;
备注说明:一般粉碎至过60目;干燥例如可采用风干的方式;
2)、在香莓粉末中加入体积浓度为50%-70%的乙醇溶液进行回流提取,提取料液比1g:10-20ml,提取时间1-2h,提取温度70-90℃,提取次数为2-3次;所得的提取液减压合并后真空浓缩,得到乙醇浸膏;
3)采用液-液分配法对香莓的乙醇浸膏进行萃取分离:
将步骤2)所得的乙醇浸膏用水悬浮后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这4种溶剂萃取,并分别减压浓缩回收各自对应的溶剂,从而分别得石油醚浸膏、氯仿浸膏、乙酸乙酯浸膏和正丁醇浸膏;
所述乙醇浸膏与水的重量比为1:80-120(较佳1:100);
4)、取乙酸乙酯浸膏,溶于纯甲醇中,拌于100-200目硅胶H,烘干(于40-50℃烘干至恒重)﹑研磨(至能过200目的筛)得到吸附样品的硅胶粉末;
乙酸乙酯浸膏:纯甲醇:100-200目硅胶H的用量比为1g:0.8-1.2ml:1.8-2.2g(较佳为1g:1ml:2g);
5)、采用干法上样,将步骤4)所得的硅胶粉末铺于硅胶柱(所用硅胶为200-300目)上,以二氯甲烷-甲醇为流动相以100:0-100:4的体积比进行梯度洗脱,用薄层色谱(所用硅胶板为GF254)检测洗脱进程,合并相似组分后浓缩,从而分别获得组分F1-F19;
将组分F3-16(为经抗氧化活性检测所得的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组分)合并后真空干燥,得香莓源抗氧化剂。
备注说明:一般1kg香莓地上部分,配用的硅胶柱为柱体积为8×80cm,内装200-300目的硅胶550g。
作为本发明的香莓源抗氧化剂的制备方法的改进:
步骤5)的梯度洗脱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师范大学,未经浙江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723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