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干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69519.1 | 申请日: | 2014-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9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纪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纪柏全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6/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100621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干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干电池。
背景技术
日常使用的干电池是一种锌锰电池,也叫碳锌电池,常用作手电筒照 明、收音机等电子设备的电源。
现结合图1来说明干电池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干电池通常包括锌桶1、碳棒2及由二氧化锰和盐氨碳粒混合而成的 糊状电解质3,其中,碳棒2插装于锌桶1内并其端部由锌桶1桶口伸出, 糊状电解质3填充于锌桶1和碳棒2之间,桶口处设置蜡板4和沥青5以 将电解质3封装于锌桶1内。还包括绝缘罩6,该绝缘罩6罩盖于该基体 上并开设有供碳棒2的伸出端穿过的通孔,碳棒2的伸出端和锌桶1桶底 分别设置有金属盖7和金属底板8,以分别形成该干电池的正负极,该金 属盖7和金属底板8通过外壳9固定。
干电池的锌和盐氨颗粒发生化学反应,使得碳棒2上聚集了许多正电 荷,锌筒表面上聚集了许多负电荷,碳棒2和锌筒叫做干电池的电极,聚 集正电荷的碳棒2叫正极,聚集负电荷的锌筒叫负极。
在实际使用中,由于锌和盐氨颗粒发生化学时产生大量热量,这部分 热量通过干电池外壳9直接传导至外部环境,这样势必造成能量损失而影 响干电池的使用寿命。
有鉴于此,如何降低干电池使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是本领域技术人 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的核心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电池,以降低干 电池使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干电池,该干电池包括锌桶、 碳棒和电解质,碳棒插装于锌桶内,并其端部由锌桶桶口伸出,电解质填 充于锌桶和碳棒之间并封装于锌桶内,还包括设置于锌桶桶外的外壳,该 外壳包覆有纳米液态膜。
本发明利用纳米液态膜的隔热保温功能,阻止了干电池内发生化学反 应部分热能直接排出而造成的能量损失,而该部分热能可加速其内部化学 反应,增加产生的电能,具有节能、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功效。此外,纳米 液态膜具有防辐射功能,可屏蔽其内部化学反应产生部分有害物质辐射, 提高干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纳米液态膜的厚度值为4~9μm。
优选地,所述纳米液态膜的厚度值为7μm。
优选地,所述纳米液态膜通过喷涂工艺成型。
优选地,所述纳米液态膜的外表面还包覆有塑料膜。
优选地,所述塑料膜为透明塑料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干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干电池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各个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
1锌桶、2碳棒、3电解质、4蜡板、5沥青、6绝缘罩、7金属盖、8 金属底板、9外壳、10纳米液态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干电池,降低干电池使用过程中的能量 损失,继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现结合说明书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提供的干电池的具体结构。需 要说明的是,干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完全相同,本领域技术 人员基于现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故而本文在此仅对其改进点加以详述。 此外,说明书附图的图1和图2中同一部件名称采用相同附图标记标示。
如图2所示,本发明所提供干电池包括锌桶1、碳棒2和电解质3,碳 棒2插装于锌桶1内,并其端部由锌桶1桶口伸出,电解质3填充于锌桶 1和碳棒2之间并封装于锌桶1内,还包括设置于锌桶1桶外的外壳9,外 壳9包覆有纳米液态膜10。
具体地,干电池通常包括锌桶1、碳棒2及由二氧化锰和盐氨碳粒混 合而成的糊状电解质3,其中,碳棒2插装于锌桶1内并其端部由锌桶1 桶口伸出,糊状电解质3填充于锌桶1和碳棒2之间,桶口处设置蜡板4 和沥青5以将电解质3封装于锌桶1内。还包括绝缘罩6,该绝缘罩6罩 盖于该基体上并开设有供碳棒2的伸出端穿过的通孔,碳棒2的伸出端和 锌桶1桶底分别设置有金属盖7和金属底板8,以分别形成该干电池的正 负极,该金属盖7和金属底板8通过外壳9固定。
接下来结合下表来比较,同一规格的干电池在使用纳米液态膜前后其 使用寿命的变化情况。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纪柏全,未经纪柏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695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