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渣油的溶剂抽提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68037.4 | 申请日: | 2014-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46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王红;王子军;王翠红;佘玉成;张百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21/14 | 分类号: | C10G2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47 | 代理人: | 周建秋,王浩然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渣油 溶剂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处理重质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萃取塔是溶剂萃取工艺的关键设备,它的通量和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整个工艺设备的规模和大小。溶剂萃取的萃取塔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其特定的作用,最下部一般作为重组分的沉降区;溶剂入口附近是沥青凝聚和洗涤区,在那里有新鲜溶剂注入以洗涤凝聚的重组分,使吸附在重组分上的油分进一步分离出来;在溶剂与原料渣油入口这一区间将需要的油分溶解出来,而富含沥青质或胶质的重组分被析出;原料油入口以上的部分是脱沥青油的提纯区,它显示类似选择性溶剂的作用,把已经溶解在脱沥青溶液中的非理想组分进一步除去,以保证脱沥青油质量。现有的溶剂萃取工艺中对原料油进萃取塔的方式一般是由塔的中上部固定位置进入,依靠采用一段或者两段的工艺调节脱沥青油的质量。但是,采用这种方式并没有依据加工的原料的特性。
当抽提原料性质偏轻时,由于渣油中大部分烃类溶解于溶剂中,形成密度较小的轻相,而另一部分不溶于溶剂的胶质、沥青质,形成密度较大的重相。溶剂抽提过程大部分可溶组分进入抽提塔顶部的回流段,采用这种方式并没有依据加工的原料的特性。
渣油经过固定床渣油加氢装置以后,加氢渣油中的氢含量提高;饱和分增加;各种金属含量均有所下降;元素硫、氮含量下降,加氢渣油进入催化裂化装置。随着炼厂加工原油的进一步重质化和劣质化,渣油固定床渣油加氢装置得到的加氢渣油中仍含相当一部分较重的胶质、沥青质组分,这些组分常常导致后续催化裂化加工过程中出现加工困难、操作周期变短的问题。利用溶剂脱沥青工艺选择性的除去渣油中最难转化的沥青质和金属化合物,能够得到后续加工所需要的脱沥青油。但是,当溶剂脱沥青原料较轻时,原料中的轻质组分易造成溶剂污染,导致萃取效率降低,萃取油质量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萃取效率较低的缺陷,提供一种萃取效率较高的处理重质油的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如果在萃取塔的不同高度处通入独立的常规渣油和加氢渣油,能够提高萃取效率,由此得到了本发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处理重质油的方法,所述重质油包括独立的在20℃下的密度为0.934-0.9995g/mL的常规渣油和在20℃下的密度为0.9-0.9335g/mL的加氢渣油,该方法包括将萃取溶剂通入萃取塔的下部,将所述重质油通入所述萃取塔的中上部,使所述重质油与上行的所述萃取溶剂逆流接触进行萃取;将所述常规渣油和所述加氢渣油分别通入所述萃取塔,且在所述萃取塔上,所述常规渣油的进料口高于所述加氢渣油的进料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提高处理重质油的萃取效率。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将炼厂固定床渣油加氢装置得到的加氢渣油进行溶剂抽提,得到质量好的脱沥青油进行催化裂化,通过改善催化裂化装置进料,提高催化裂化装置的运行周期。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特别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所使用的萃取塔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进料入口 11 第一进料分布器
111第一填料
2第二进料入口 21 第二进料分布器
211第二填料
4萃取物出口 6 萃取塔
7萃取溶剂进口 71 萃取溶剂分布器
8萃余液出口 9 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底、顶”通常是在本发明提供的装置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定义的,具体地可参考图1所示的图面方向,“内、外”是指相应轮廓的内和外;使用的液体或气体的体积数值为20℃和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数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680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液相加氢生产超低硫柴油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环保阻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