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声表面波特性的无源无线测温终端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64694.1 | 申请日: | 2014-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96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吴少雷;冯玉;赵成;陆巍;张征凯;裴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安徽中兴继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11/22 | 分类号: | G01K11/22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张祥骞;奚华保 |
地址: | 10003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表面波 特性 无源 无线 测温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基于声表面波特性的无源无线测温终端。
背景技术
对于电网的安全运营,关键的方法是对电力设备工况进行实时在线监测,温度则是电力设备工况的重要数据之一。电力设备局部温度的异常升高,意味着可能发生短路或绝缘老化,通过对电力设备温度的监测,可实时了解电力设备的运行情况,在发生设备隐患的第一时间就能发现并处理隐患,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营。目前对电力设备的测温方式包括红外测温、有源无线测温、有线测温等方式,其存在电力设备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电磁干扰强等问题,导致各类测温手段缺乏普遍适应性,实际应用性差。特别是在开关柜、变压器等电力设备中,绝缘性、抗电磁干扰性要求较高,导致其触点运行温度不易被监测。如何开发出一种抗干扰能力强、适用范围广的测温终端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测温设备抗干扰能力差、实用价值低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声表面波特性的无源无线测温终端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声表面波特性的无源无线测温终端,包括主控芯片、无源无线测量传感器、远程通信模块和无线收发模块,主控芯片上连有存储器,所述的无线收发模块的串行口与主控芯片的串行口相连,所述的远程通信模块的串行口与主控芯片的串行口相连,无线收发模块与无源无线测量传感器进行无线通讯。
所述的无线收发模块包括收发控制单元、信号发生器、调制解调单元、匹配网络和天线,所述的信号发生器与收发控制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收发控制单元与调制解调单元相连,调制解调单元通过匹配网络与天线相连,所述的收发控制单元的串行口与主控芯片的串行口相连。
还包括电源,所述的电源分别与无线收发模块和主控芯片相连。
所述的远程通信模块为GPRS无线通信模块、CDMA无线通信模块或以太网通信模块。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声表面波特性的无源无线测温终端,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声表面波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温度监测,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抗电磁干扰性,解决了开关柜、变压器等电力设备内触点运行温度不宜被监测的难题。实现了电力设备测温的无人化、自动化,将提高设备施工效率,降低设备运行维护成本,减少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路连接框图
图2为本发明中无线收发模块的电路连接框图
其中,1-主控芯片、2-无源无线测量传感器、3-无线收发模块、4-存储器、5-远程通信模块、31-收发控制单元、32-信号发生器、33-调制解调单元、34-匹配网络、35-天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声表面波特性的无源无线测温终端,包括主控芯片1、无源无线测量传感器2、远程通信模块5和无线收发模块3。主控芯片1上连有存储器4,主控芯片1联同存储器4共同组成终端的控制单元。无线收发模块3的串行口与主控芯片1的串行口相连,远程通信模块5的串行口与主控芯片1的串行口相连,实现无线收发模块3、远程通信模块5与主控芯片1的数据传输。无线收发模块3与无源无线测量传感器2进行无线通讯,无源无线测量传感器2基于声表面波原理,通过对无线收发模块3发射的无线电信号的反射,反馈温度信息。
如图2所示,无线收发模块3包括收发控制单元31、信号发生器32、调制解调单元33、匹配网络34和天线35。信号发生器32与收发控制单元31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收发控制单元31与调制解调单元33相连,调制解调单元33通过匹配网络34与天线35相连,所述的收发控制单元31的串行口与主控芯片1的串行口相连。发送时,信号发生器32产生信号后经收发控制单元31发给调制解调单元33进行数模转换,再发给匹配网络34进行网络选择后,由天线35将信号发出。接收时,天线35将接收到的信号通过匹配网络34传给调制解调单元33进行模数转换,再发给收发控制单元31,收发控制单元31再通过串行口发至主控芯片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安徽中兴继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安徽中兴继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646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