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微波热解气化反应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563749.7 | 申请日: | 2014-10-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6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鑫;张庆军;刘继华;张忠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10J3/60 | 分类号: | C10J3/60;C10J3/8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微波 解气 反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质微波热解气化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物质能源众多利用技术中,生物质气化技术由于原料要求低、气化产物利用率高且污染少,所得气体产品可直接作为燃料,也可用作化工原料,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生物质气化技术按照采用的气化介质分为空气气化、富氧气化、空气-水蒸气气化和水蒸气气化四种方法,使用的反应器包括固定床(上吸式和下吸式)、鼓泡床、流化床、外/内循环流化床、喷动床、气流床等。相比于煤气化,生物质气化技术尚有一些核心技术没有解决:首先是气化产物H/C摩尔比偏低(H2/CO<1.5),还达不到合成气的要求;其次气化效率偏低,而且大量气化介质的使用,燃气被稀释,热值降低(<10MJ/m3);再次,缺乏适宜的焦油脱除方法,虽然在气化过程中通入空气/氧气等氧化介质发生燃烧反应虽然能解决焦油脱除的问题,但焦油更多被转化成CO2,实际上碳有效转化率降低。究其原因,这种传统的由外向内的热传导作用机制导致了热解反应的不可控。一般认为,较大颗粒(毫米级)的热解反应不由可控的化学效应主导,而是以热的传导使生物质发生多次裂解,而生物质组成的差异性更是加剧了热解反应产物组成复杂多变。
微波加热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它不需要外部热源,也不是由表及里的热传导,而是向被加热物料内部辐射微波电磁场,推动其偶极子运动,使其相互碰撞、摩擦而生热。微波加热是在不同深度同时产生热,这种“体加热”,不仅使加热更快速,而且更均匀,大大改善了加热的质量。与传统的热裂解相比,微波裂解产生的气体组成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产气为富氢气体;2)生成的产品中H2/CO的比例较高;3)气体组分中稠环烃的含量很少;4)低灰分。
CN201210401809.6公开了一种微波场下生物质与焦炭热解气化的方法,热解气化率大于80%,气体产物中氢气含量可达到70%,但使用简单的水冷系统并没不能完全脱除焦油,而且以氯化锌作为催化剂存在回收循环使用的问题。
CN201110148095.8公开了一种微波气流床两段式生物质气化工艺,先利用微波炭化生物质,然后将热解气和炭化生物质送入气流床气化,降低了合成气中焦油的含量,提高了气化效率和碳的转化率。CN201110449413.4公开了一种微波等离子生物质气化工艺,合成气含量高达85%,且合成气中无焦油、酚类物质。但上述两种方法采用的气流床温度高达1100℃,最高接近2000℃,不仅能耗较高,而且设备要求较高。
CN201010246886.X公开了一种生物质气化制取低焦油含量可燃气的方法,生物质经过流化床气化得到气体产物和生物焦,然后生物焦进入微波场加热活化,气体产物再通过经过处理的生物质焦层,催化裂解其中的焦油,气体中焦油含量从17.3g/m3降低8mg/m3。但该法使用流化床气化,气体流速较快,通过炭层容易携带大量颗粒物,需要后续的脱灰除杂处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质微波热解气化反应装置,该装置生物质气化率高,碳转化率高,得到合成气产品品质高,能够满足合成液体燃料的要求,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生物质微波热解气化反应装置,包括料仓、微波热解反应器、排灰罐、旋风分离器和气体提升管;料仓一侧连接螺旋加料器,另一侧设置气体出口,料仓下部出口通过星型阀门与微波热解反应器顶部连接;微波热解反应器一侧器壁中部设置气体出口,微波热解反应器底部与排灰罐通过炉篦相隔,微波热解反应器底部一侧连接螺旋排渣器;旋风分离器内嵌于排灰罐中,上部与气体提升管进口端相连,底端连接星型阀门;气体提升管居于反应装置的中轴线上,气体提升管出口端与料仓通过气体分布板相隔。
本发明中,微波热解反应器在器壁设置一定数量的微波石英窗口,每个窗口对应一个微波发生器,单个微波发生器的功率为500~2000W,根据反应器的容积等情况设置具体的窗口数量,一般设置4~16个,保证反应器内的功率密度在0.1×105~10×105W/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637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