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延铜带的除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562786.6 | 申请日: | 2014-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15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曹永义;张斌;桑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锡洲电磁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13/00 | 分类号: | F26B13/00;F26B21/00 |
代理公司: | 无锡盛阳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7 | 代理人: | 陶纯佳 |
地址: | 214028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延铜带的加工装置领域,具体为压延铜带的除水装置。
背景技术
压延铜带作为铜基材主要用作涂锡铜带中,涂锡铜带产品主要用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以及电池电子的导电连接。在生产中压延铜带经退火水冷后,表面残留水分会使压延铜带表面产生氧化,影响最终产品质量,因此需要采用除水装置将压延铜带表面的水分吹干。现有的压延铜带的除水装置包括锥形盖体40和底座50,见图1,其中锥形盖体40与底座50螺纹连接,锥形盖体40下部锥面41与底座50的内腔面51形成一个腔体60,底座50上开有一个与腔体同心连通的出气口52,底座壁上开有一个进气口53,压延铜带70经过导轮80进入退火冷却水箱90冷却后向上穿过出气口52、腔体60后从锥形盖体的出线42口流转至后续工序,压缩空气从底座壁上的进气口53进入腔体60对位于腔体60内的压延铜带进行吹风干燥后再由出气口53排出,其缺点在于:(1)锥形盖体与底座内腔面之间形成的腔体体积较大,从而导致从进气口进入该腔体的压缩空气气压不足,影响对压延铜带的吹干效果;(2)锥形盖体的底部锥面、底座的底部锥面的锥度较大,并且锥形盖体的底部锥面与底座的底部锥面距离较大,导致腔体内含有水分的压缩空气上窜再次吸附于压延铜带表面,造成铜带氧化,影响压延铜带的产品质量;(3)底座出气口的长度较短,造成对压延铜带的吹干时间较短,其无法完全将压延铜带表面的水分吹干去除。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压延铜带的除水装置,其能解决现有压延铜带除水装置存在的吹干效果差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为,其包括锥形盖体和底座,所述锥形盖体与底座螺纹连接,所述底座上开有与所述底座内腔贯通的进气口,所述底座的底部开有竖向的出气孔,所述锥形盖体开有与所述出气口同心的出线口,所述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盖体的下部锥体伸入所述底座的锥形腔内,并且所述底座的锥形腔的内径略大于所述锥形盖体的下部锥体的外径,从而使得所述锥形盖体的下部锥体与所述底座的锥形腔内壁之间形成一个薄风道,所述进气口开设于所述底座的锥形腔面段。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所述锥形盖体的下部锥面的锥度、底座的锥形腔壁的锥度均为35度;
所述底座的锥形腔的内径比所述锥形盖体的下部锥面的外径大1mm~2mm;
所述进气口设置有两个,并且两个所述进气口对称设置。
其进一步特征还在于:所述出气孔内插装有向下延伸的出气管。
与现有压延铜带的除水装置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锥形盖体的下部锥面伸入底座的锥形腔内,并且底座的锥形腔的内径略大于锥形盖体的下部锥面的外径,从而使得锥形盖体的下部锥体与底座的锥形腔内壁之间形成一个薄风道,并且进气口开设于底座的锥形腔面段从而有效克服了现有压延铜带除水装置中锥形盖体与底座内腔面之间形成的腔体体积较大、压缩空气气压不足的问题,保证了压缩空气对压延铜带的吹干效果;而锥形盖体的下部锥面的锥度、底座的锥形腔壁的锥度均为35度,底座的锥形腔的内径比锥形盖体的下部锥面的外径大1mm~2mm,能够进一步保证薄风道内的压缩空气的气压满足吹干压延铜带表面水分的要求;另外,进气口设置有两个,能够保证进入薄风道内的压缩空气的气压稳定、均匀,从而提高对压延铜带的吹干除水效果;
(2)出气口内插装有向下延伸的出气管,经退火冷却水箱冷却处理后的压延铜带向上经过该出气管后由锥形盖体的出线口流转至后续工序,压缩空气由底座的两个进气口进入薄风道后进入出气管并在出气管内对压延铜带进行吹干除水,由于出气管长度较现有装置的出气口长度增大,从而有效延长对压延铜带的吹干时间,更进一步保证了对压延铜带的吹干除水效果,确保压延铜带的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压延铜带除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压延铜带除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2,本发明压延铜带除水装置包括锥形盖体10和底座20,锥形盖体10与底座20螺纹连接,底座20上开有与底座内腔贯通的进气口21,底座20的底部开有竖向的出气孔22,锥形盖体10开有与出气口22同心的出线口11,锥形盖体10的下部锥体12伸入底座20的锥形腔23内,并且底座20的锥形腔23的内径略大于锥形盖体10的下部锥体12的外径,从而使得锥形盖体的下部锥体12与底座10的锥形腔23内壁之间形成一个薄风道30,进气口21开设于底座20的锥形腔面段。其中锥形盖体10的下部锥体的锥度、底座20的锥形腔壁的锥度均为35度;底座20的锥形腔23的内径比锥形盖体10的下部锥体12的外径大1mm~2mm;并且进气口21设置有两个,两个进气口21对称设置。出气孔22内插装有向下延伸的出气管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锡洲电磁线有限公司,未经无锡锡洲电磁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627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