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信号发生器的无线程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61922.X | 申请日: | 2014-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177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时慧;周俊杰;刘亮;刘青松;王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3/38 | 分类号: | G06F13/38;G06F13/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信号发生器 无线 程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信号发生器的无线程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自动测试系统日臻成熟并应用到工业生产实践中。现代测试理念要求实现仪器资源共享和远程控制,依靠现有网络技术,人们已能够有效控制远程仪器设备,在任何地方进行采集、分析和显示来自仪器的各种数据。
目前,常用的通信方法几乎都是采用有线传输介质,例如双绞线、光纤等,由此也带来了测试现场网络布线、网络线路维护等问题,在一些需要突发性、临时性处理和信息交换设备需要较大范围移动的场合,更带来了应用上的一些困难。
以电磁波或光波充当传输介质的无线信道克服了上述组网中的缺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在与测量仪器相关的测试系统中却少有应用。目前,已有的仪器无线程控的方式主要是:测量仪器通过网线与交换机相连,上位机再通过无线路由或无线网桥与交换机交互,如图1所示。
上述方法的主要缺点是:
(1)对于自动测试现场而言,测量仪器可能会相当零散地分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布线较为复杂,且在测试系统需要扩充增加新的设备时需要重新布线,在某些工作场合会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甚至财力的消耗。
(2)对于网络交换机而言,其功耗较大,设备可能会有较大的电力消耗,同时有的大型交换机体积较大携带不方便,在运输方面非常麻烦,同时由于使用交换机结构复杂不易组建,有时会给测试系统带来不稳定因素。
传统的自动测试系统的通信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传输提出的要求。为了实现人们在任何分散的测试节点,在任意时刻获取到测量数据的愿望,现代智能仪器具备无线程控的功能就成为弥补有线网络之不足,达到网络延伸效果的最佳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环境复杂的测试环境,因为地理、成本因素而无法使用有线网络的时候,提供一种应用于信号发生器的无线程控方法,便于组建网络化的自动测试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应用于信号发生器的无线程控方法,基于在信号发生器中内嵌的一个USB接口的无线模块芯片,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数据结构初始化;
步骤二,检测通信通道是否有数据;
步骤三,有数据,则对上位机传输的控制指令进行解析,将解析成功后的数据送入数据执行部件并映射给命令执行函数,若判断该数据信息的操作类型正确,则将正确解析后的参数通过整机接口送入仪器中,完成一次控制操作;若无数据,则结束此次通信;
步骤四,上述控制操作完成后,若检测到信号发生器给上位机反馈信息,则利用TCP/IP标准的库函数将数据信息传送给上位机,传送结束后结束此次通信。
可选地,所述步骤三中,有数据的情况下,解析控制指令、控制仪器设置的过程具体包括:
首先,对USB接口初始化;
在初始化过后,USB接口以描述符的形式将各个接口的信息报告给仪器端,仪器端收到接口报告后通过该USB接口进行数据读写。
可选地,所述USB接口读写是分层实现的,仪器端应用程序由系统服务接口作用到内核模式管理器,管理器进行必要检查后,创建一个数据包传递给驱动模块,驱动模块通过调用硬件抽象层来实现对USB硬件的访问。
可选地,所述驱动模块对USB硬件的访问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应用层将数据缓冲区内数据送入I/O管理器;
步骤b,I/O管理器向USB层发出数据互换请求;
步骤c,判断驱动程序是否正常;
步骤d,正常,则硬件抽象层实现对USB硬件访问,进行步骤e;异常,则结束访问;
步骤e,调用应用层回调函数,完成数据通信,结束访问。
可选地,本发明的应用于信号发生器的无线程控方法,还包括通过定时触发模块在一定的周期内实时监控无线模块芯片的步骤,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检测到触发信号,则系统会向仪器端发出告警信号,再采取相应措施。
可选地,所述定时触发模块的执行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启动定时器;
然后,检测是否有软硬件异常:无异常,则定时结束,重新开始计时;有异常,则保护现场;
接下来,当前指令重新执行或复位芯片;
定时结束,重新开始计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619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