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及其运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58733.7 | 申请日: | 2014-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61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杨鹤;宋海清;胡晓明;薛颖;彭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M169/04 | 分类号: | C10M169/04;C10M177/00;C10M137/10;C10M137/02;C10M139/00;C10M141/12;C10M135/18;C10M129/40;C10M129/06;C10M133/16;C10M125/04;C10N30/06;C10N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及其 运行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梯及其运行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梯,包括互不接触且相互之间发生平行运动的动构件和静构件,所述动构件和静构件与电场相连;所述动构件和静构件之间含有润滑剂,所述润滑剂中含有极性添加剂,所述极性添加剂在电场电压变化时能够增大或减小润滑剂的摩擦系数。本发明的电梯及其运行方法安全可靠、能够有效保护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延长电梯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及其运行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安全性好的电梯及其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电梯,是指动力驱动,利用刚性导轨运行的箱体或者沿固定线路运行的梯级(踏步),进行升降或者平行运送人、货物的机电设备,包括人(货)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作为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电梯可以输送大量的人流及物流,经常被用于商场、住宅、地铁、机场等人流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高度发展,电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电梯主要由曳引机(绞车)、导轨、对重装置、安全装置(如限速器、安全钳和缓冲器等)、信号操纵系统、轿厢与厅门等组成。这些部分分别安装在建筑物的井道和机房中。通常采用钢丝绳摩擦传动,钢丝绳绕过曳引轮,两端分别连接轿厢和平衡重,电动机驱动曳引轮使轿厢升降。电梯要求安全可靠、输送效率高、平层准确和乘坐舒适等。
电梯的曳引机和轿厢导靴需要油的润滑。曳引机不加油或者不及时跟换油,电梯长时间的运行就会得不到很好地润滑,从而导致电梯曳引机和电动机的烧毁。电梯轿厢导靴在导轨上运行,导靴上面有油杯,内置电梯导轨油,其要使电梯在运行中不产生摩擦声,降低运行能耗并保持稳定电梯稳定的启停。因此,电梯导轨油要求具有优良的减摩抗磨能力和黏滑特性,尤其是合理的动静摩擦系数之差。目前,现有的电梯油多为齿轮油,甚至是机械油,没有专用于电梯导轨的导轨油。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润滑剂的润滑性多样化是一个本领域人员所感兴趣的问题。摩擦系数一般指对一种材料在另一种材料上滑动的难易程度的度量。摩擦系数适用于一对材料而不是简单适用于一个对象本身。常见的改变摩擦系数的方法是在摩擦界面的润滑油脂中添加减摩剂,从而降低或者稳定摩擦系数,也就是提高“油性”。用作减摩剂的是表面活性物质,如天然脂、脂肪酸及其酯和盐等。这些物质的分子被吸附在金属表面上,防止摩擦表面的直接接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梯及其运行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梯,包括互不接触且相互之间发生平行运动的动构件和静构件,所述动构件和静构件与电场相连;所述动构件和静构件之间含有润滑剂,所述润滑剂中含有极性添加剂,所述极性添加剂在电场电压变化时能够增大或减小润滑剂的摩擦系数。
所述电梯可以为升降梯、平行梯、滚梯。
所述动构件包括轿厢、滑轨,所述静构件包括导轨。
所述动构件和静构件可以是导电材料,也可以是在其界面上设置有电极的非导电材料,优选导电材料。
所述动构件和静构件的间距优选0.01μm~5mm,最优选0.01μm~100μm。
所述电场的电压为0.1mV~220V,优选1mV~20V,最优选10mV~2V。
在所述电场中优选加入调压部件和/或恒压部件,可以调节和/或稳定电场的电压。
所述电场优选直流电场。
所述润滑剂包括润滑基础油和/或润滑基础脂、极性添加剂,所述润滑基础油可以选用API I、II、III、IV、V类润滑基础油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硫含量质量分数小于0.03%、饱和烃质量分数大于90%的矿物油和/或合成油;所述润滑基础脂可以选用皂基脂和/或非皂基脂,所述皂基脂包括钙基脂、钠基脂、锂基脂、复合钙基脂、复合锂基脂;所述非皂基脂包括膨润土润滑脂、硅胶润滑脂、聚脲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587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