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抛磨钳子双大面自动送料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58507.9 | 申请日: | 2014-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900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蔡国庆;杨正宏;蔡晶;邵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41/00 | 分类号: | B24B4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新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26 | 代理人: | 孙鸥;朱杰 |
地址: | 21117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钳子 大面 自动 机构 | ||
本发明涉及抛磨钳子双大面自动送料机构。本发明结构为导向板内设置导向槽,下滑板设置在导向槽底部上且滑动连接,下滑板一端垂直向上,位于上滑板运行路线上,拉簧一端连接下滑板另一端,拉簧另一端连接支架,上滑板设置在导向槽内且位于下滑板上,上滑板一端连接螺母,螺母套接送料丝杆,送料丝杆与伺服电机相连接,装料槽板上设置排料槽,推料板在排料槽内,推料板一端连接推料缸。本发明解决了抛磨完全由人工完成带来的缺陷。本发明专门针对抛磨钳子双大面设计的送料机构,调整十分便捷;送料、卸料由程序控制自动进行,实现自动化生产,一人可看管多台设备,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送料机构,即一种能完成对钳子类工件抛磨时使用的送料、卸料及夹紧的全自动送料机构,特别涉及抛磨钳子双大面自动送料机构。
背景技术
在本发明之前,目前对手工具的抛磨完全由人工完成,即由生产者手拿钳子,在砂带机上进行抛磨工作,其安全性不高、劳动强度大,同时抛磨产生大量粉尘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陷,研制抛磨钳子双大面自动送料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抛磨钳子双大面自动送料机构,导向板安装在支架上,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导向板内设置导向槽,下滑板设置在导向槽底部上且滑动连接,下滑板一端垂直向上,位于上滑板运行路线上,拉簧一端连接下滑板另一端,拉簧另一端连接支架,上滑板设置在导向槽内且位于下滑板上,上滑板一端连接螺母,螺母套接送料丝杆,送料丝杆与伺服电机相连接,装料槽板上设置排料槽,推料板在排料槽内,推料板一端连接推料缸。
所述卸料缸安装在导向板前端、处于卸料位置的侧面。
所述装料槽板与推料缸连接在支架侧面。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自动化程度高,专门针对抛磨钳子双大面设计的送料机构,调整十分便捷;送料、卸料由程序控制自动进行,实现自动化生产,一人可看管多台设备,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附图说明
图1——自动送料机构图的侧视图。
图2——自动送料机构图的主视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工件1、卸料位置1.1、抛磨位置1.2、推料缸2、支架3、伺服电机4、送料丝杆5、螺母6、上滑板7、拉簧8、下滑板9、导向板10、导向槽10.1、推料板11、装料槽板12、排料槽12.1、卸料缸1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
导向板10安装在支架3上,导向板10内设置一个导向槽10.1,下滑板9 设置在导向槽10.1内且可滑动,上滑板7设置在导向槽10.1内且位于下滑板9 上,上滑板7与下滑板9不接触连接,上滑板7上部一端与(送料丝杆)螺母6 连接,螺母6套接在送料丝杆5上,送料丝杆5与伺服电机4相连接,拉簧8 一端连接下滑板9另一端,拉簧8另一端连接支架3;装料槽板12与推料缸2 安装在支架3侧面,装料槽板12上设置排料槽12.1,推料板11在排料槽12.1内并与推料缸2相连接,推料板11另一端连接推料缸2,卸料缸13安装在导向板10前端且位于(工件)卸料位置1.1位置的侧面,工件1排放于装料槽板12 的排料槽12.1内。
工件1为初始位置,卸料位置1.1为工件1的卸料位置,抛磨位置1.2为工件1的抛磨位置。
本发明应用过程说明:
将工件1摆放于装料槽板12的排料槽12.1内。
推料缸2带动推料板11,推料板11推动待加工的工件至工件1位置,该位置处于下滑板9与上滑板7之间;伺服电机4运作,伺服电机4带动送料丝杆5 正向旋转使得螺母6推动上滑板7向前(图1中由右向左)运动,由于拉簧8 向右拉动下滑板9的作用,使下滑板9与上滑板7之间产生拉力,从而将工件1 夹紧并送至抛磨位置1.2位置进行抛磨工作;待抛磨结束后,伺服电机4带动送料丝杆5反向旋转使螺母6后退,拉簧8同时对下滑板9产生拉力作用,上滑板 7与下滑板9共同后退带动工件1退至卸料位置1.1位置,卸料缸13将工件1 推出;上滑板7继续后退至初始位置;下一工作按上述部骤反复循环;完成自动抛磨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585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抑制眼部血管生成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升降式钢料支撑结构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