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喷淋装置的开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53566.7 | 申请日: | 2014-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86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王会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会才 |
主分类号: | B60S3/04 | 分类号: | B60S3/04;B05B1/20;B05B12/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4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淋 装置 开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洗装置,尤其指一种应用于喷淋装置的开闭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专利号为CN200810059217.4名称为《环绕型无接触免擦拭洗车机》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环绕型无接触免擦拭洗车机,包括安装在横梁两端部向下悬垂的两根悬挂架下端的两对红外字对射探头和由顶部喷液杆和喷液侧杆组成的弓形的喷液架,喷液架在电动机的带动下可做纵向、横向移动及沿喷液架的纵轴做360度的旋转。该发明提供了一种喷液架可360度连续旋转、喷液架与车体适中保持最佳洗车距离的汽车清洗设备。然而,该装置的喷液架虽能做纵向、横向及旋转运动,却无法根据被清洗车辆的各处车身高度变化调整喷淋头的开启数量,导致诸多问题。以车身侧面的清洗为例,对于一台最大清洗高度设计为1900mm的洗车机,用于清洗一辆车身高度在500-1480mm之间变化的三厢小轿车,在清洗车头部分时,因发动机盖高度不超过900mm,喷液侧杆的高度在900mm以上部分的各个喷淋头的喷洒动作实际是无效的。开启这部分喷淋头的结果,一是浪费了超过50%的水(相应造成了同比例电力的浪费),二是喷液侧杆的高压水流对顶部喷液杆的工作水流造成了持续的横向冲击,严重削弱了顶部喷液杆的冲击力和清洗效果。同理,喷淋系统在喷洒洗车液时也造成了同比例的污染物的超量排放。由于喷液侧杆的高度按最大型的可洗车辆的最高点来设计,故被洗车辆的实际高度总是小于设计值,喷液侧杆的工作状态总是存在浪费现象,顶部喷杆也是如此,日积月累,结果十分惊人。此外,该喷杆功能较为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车身不同部位的清洗要求。因此,该装置的结构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根据待清洗物高度变化调整喷淋头开启数量,并可喷洒多种压力高压水或其它工作介质的用于喷淋装置的开闭结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喷淋装置的开闭结构,包括有喷淋管,在喷淋管中上下间隔的分布有喷淋头,喷淋头与喷淋管内腔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管中设置有能沿喷淋管内壁上下移动的活塞,所述活塞与喷淋管内壁为紧贴密封设置,所述活塞套装在伸入喷淋管内的螺杆上,且活塞能随螺杆的转动而沿喷淋管内壁上下移动,所述活塞通过偏心螺孔与螺杆螺纹连接在一起,所述螺杆的一端伸出喷淋管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联动,所述驱动电机与程控电路相互构成回路,所述喷淋管与液体源或高压气源相连通。活塞采用通过偏心螺孔与螺杆螺纹连接在一起的方式,使活塞的转动中心偏离喷淋管竖向中轴线,活塞始终受到来自喷淋管内壁支撑力与螺杆的摩擦力,保证活塞无法绕其转动中心转动,因而能有效避免喷淋管内腔通入高压水时,由于压力突然增大,活塞在向上或向下的水压推力作用下自行发生转动的可能,实现活塞的自锁,使用效果更好。
作为改进,所述螺杆为中空结构,所述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相连接,所述螺杆的另一端开口与喷淋管内腔相连通,所述螺杆的内腔通过道管与液体源或高压气源相连通。
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杆的内腔通过道管与液体源或高压气源相连通的具体结构为:所述螺杆周面上设置有环形凹腔,所述道管与环形凹腔密封连接紧贴在一起,在环形凹腔的底部分别设置有1至4个与螺杆的内腔相连通的通孔,所述环形凹腔的上圆周面与下圆周面与相应喷淋管内壁相密封的密封圈。
再改进,所述螺杆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的连接处设置有使喷淋管内腔与外界密封的密封圈。
作为改进,所述喷淋管中的螺杆有两根,一根从喷淋管的一端插入喷淋管内腔中,另一根从喷淋管的另一端插入喷淋管内腔中,插入喷淋管内的两根螺杆的端面不相接触,在每根螺杆上套穿偏心的活塞,各自螺杆的外端延伸出喷淋管并与对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联动,所述驱动电机分别通过线路与程控电路相连接,所述喷淋管的中部内腔通过输送管与液体源或高压气源相连通。
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杆延伸出喷淋管处分别设置密封圈。
再改进,所述喷淋管为竖向的喷淋管时,在位于喷淋管下部的活塞下方的喷淋管内腔亦设置有与低压清洗液或低压水源或高压水源或高压气源或低压气源相连通的道水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会才,未经王会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535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培养基培养牛樟菌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安全的NFC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