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谐波智能化的节电控制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53531.3 | 申请日: | 2014-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60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刘艺林;林立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顺富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31 | 代理人: | 侯来旺 |
地址: | 528437 广东省中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谐波 智能化 节电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谐波智能化的节电控制器。
背景技术
用电量的增大间接的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快速耗损。因为现有很多发电站还是采用煤炭进行发电,煤炭是有限的资源,为了能减缓煤炭的耗损,就需要对用电量进行控制,而现有控制用电量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节电控制器,让电流、电压保持稳定的数值,就可达到节电的效果。现有的节电控制器有发电站专用及一些便携简单的日常节电控制器,虽然在用途及结构上有所不同,可基本原理相同,内部结构布局也差不多,现有的这些节电控制器虽然能在节电方面达到一定的效果,可几乎都没有对电流、电压中的谐波进行处理,导致电流、电压数值调整到理想的节电范围后,输出时很大概率受到谐波影响,最终发生波动,降低了节电效果及精度,同时也让安全性能被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电效果好、精度高,且安全性能优的无谐波智能化的节电控制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谐波智能化的节电控制器,主要由电源、输入采样单元、输入谐波吸收装置、调速器、输出谐波吸收装置、输出采样单元、数字电位器、节电接触器、中央控制单元及可控硅组成;所述输入采样单元与电源相连;所述输入谐波吸收装置与输入采样单元相连;所述调速器与输入谐波吸收装置相连;所述输出谐波吸收装置与调速器相连;所述输出采样单元与输出谐波吸收装置相连;所述用电设备与输出采样单元相连;所述数字电位器与调速器相连;所述节电接触器与数字电位器相连;所述中央控制单元与节电接触器相连;所述可控硅与中央控制单元相连;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内设置有电流互感器及模拟调速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数字电位器位于调速器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节电接触器位于数字电位器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中央控制单元位于节电接触器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可控硅位于中央控制单元的右侧。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电效果好、精度高,且安全性能优的无谐波智能化的节电控制器的工作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1)、接通电源后,为各单元、装置供电,开始作业;
2)、输入采样单元对输入的电流、电压进行采样,确定电流、电压的数值;之后输入谐波吸收装置对电流、电压进行谐波吸收;
3)、调速器对输入的电流、电压进行调整,如调整后电流、电压可以出于理想的节电范围内,则进入输出谐波吸收装置,进行输出谐波的吸收;如调整后电流、电压的数值还未出于理想的节电范围内,则进入数字电位器;
4)、数字电位器对电流、电压进行各角度的检测后将其结果输出到节电接触器上;
5)、节电接触器接收到数值之后,根据相应的数值进行调整,并输出到中央控制单元,电流互感器进行再次调整,之后模拟调速单元对调整后的数值进行模拟调速,确保调整后的数值处于理想的节电范围内;
6)、经上述调整后,电流、电压还未处于理想的节电范围内,可控硅开始作业,对电流、电压再次进行调整;
7)、调整完成后的电流、电压经过输出谐波的吸收后,通过输出采样单元的再次确认,输出给用电设备。
本发明无谐波智能化的节电控制器的有益效果是:此款无谐波智能化的节电控制器设置有输入谐波吸收装置及输出谐波吸收装置让电流、电压在输入及输出的时候都进行谐波的吸收,确保电流、电压的稳定性,全面提高了节电效果;输入采样单元及输出采样单元,一方面让电流、电压被调整时能根据原有的数值针对性的进行调整,让调整精度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调整后的电流、电压在输出的时候再次进行采样,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调整时存在失误没有调整好的概率,提高了安全性能;节电接触器、可控硅、模拟调速单元的设计,让电流、电压可经过不同方式的调整,确保调整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升了调整精度及节电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无谐波智能化的节电控制器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顺富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顺富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535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