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寒地区智能化蔬菜温室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50942.7 | 申请日: | 2014-10-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96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侯和平;李成江;王汉福;王猛;陈申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侯和平;李成江;陈申宽 |
主分类号: | A01G9/14 | 分类号: | A01G9/14;A01G9/24;A01C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21400 内蒙古自治***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寒 地区 智能化 蔬菜 温室 | ||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蔬菜温室,特别是高寒地区智能化蔬菜温室。
背景技术:蔬菜温室,古已有之,我国有文字证实的诗人王建诗句中“二月中旬已进瓜”就充分说明唐代已有种植果蔬的温室,汉元帝时有春寒料峭之际就向宫里进献成熟瓜果的记载。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现在即便是居住在高纬度高寒地区,在冬季普通百姓照样可以吃到新鲜的、反季节的瓜果蔬菜,这就是得宜于祖先留给我们的蔬菜温室技术。
我国现有的蔬菜温室多以透明玻璃、透明塑料太阳板为覆盖材料,这类温室只适合在气候温暖的南部地区使用,北方高寒地区冬季大地冻土厚度达2.8m,温室保暖效果差,能耗高,大部分经营亏损;如何使居住在高寒地区的人们在冬天能吃到物美价廉的、反季节的、新鲜的各种果蔬,也就是如何营造一种温暖的、光照充足的、适合蔬菜生长环境的、高效节能的智能化蔬菜温室,是一项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温度、湿度、光照、土壤信息可以掌控的,具有高效节能的、保温效果好的高寒地区智能蔬菜温室。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由以下五方面组成:1、超厚的防寒墙;2、良好的采光保温措施;3、温室内热水锅炉供暖;4、自供水肥池;5、设中央控制系统,智能化管理及溯源系统。
本发明的优点是:1、一次投资可以常达数十年受益;2、自动化、信息化智能管理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管理的误判。
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1、所述超厚防寒墙是指温室四周的墙框均为500mm砖混,墙体内外分别以120mm厚苯板粘敷,或聚氨酯喷涂发泡,南墙高小于600mm,有利光照,北墙高4.2米,西山墙为了搬运原材料方便,使用低温冷库门(1.8m×2m)以利保温,东山墙门挂双层大棉门帘,门帘上留一个单人通行的小门;2、良好的采光保温措施是采用双层大跨度(14m),单拱、单跨的顶棚,南坡用PU无滴膜覆盖以利光照,再加两层保温被。外层采用厚重保温棉被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里层用轻薄的保温效果好的毛毡,内侧粘敷具有反射红外线功能的铝萡,使保温效果更好。北坡用两层膜中间100mm厚稻草帘,上面再加一层棉被覆盖,卷帘放帘采用桁架式轨道装置,卷帘机由轨道导向定位行走,上下行程设有限位和极限位双重安全保护装置,起放由中央智能控制和人工遥控两种方式。3、温室热水锅炉供暖,采用热辐射率高的大60暖气片,温室的东西两端各设一台轴流式可调速风机,其作用可使温度均衡还可起到传播植物花粉的作用,锅炉温度,风机速度由中央控制中心调控。4、自供水肥池,是指温室内有深水机井、晾晒池、发酵池、混合池、自供水肥,地下水温度小于10℃不适合浇灌,须经晾晒水池晾晒升温后再用,发酵池是把植物的秸杆、枯枝、菜邦烂叶放入发酵池内,发酵液化后的有机肥料经管道放入混合池内再配以沼液、农家肥液,根据土壤信息和各种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信息,由中央控制系统具体分析判断后进行喷施浇灌;5、中央控制系统是由室内外温度、湿度、光照、土壤信息的采集,传送到中央控制中心经分析判断后发出指令到各区段的各阀门、水门、电器开关,对卷帘机、水泵、喷灌泵、风机进行调控,管理者通过网络可随时在视频上查看温室内情况,并可通过网络远程操控各系统工作。通过网络进入地区农产品溯源系统,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通过网络查询产品的生产、加工、存储、运输全过程。
本发明通过实践,在满洲里市东湖区二卡新村,地理坐标东经117°43′46″-117°46′03″,北纬49°30′32″-49°31′57″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侯和平;李成江;陈申宽,未经侯和平;李成江;陈申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509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竹狸人工养殖技术
- 下一篇:一种橡胶用高分散性低锌活性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