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绿盲蝽人工饲料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50788.3 | 申请日: | 2014-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15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侠;郑媛媛;李贞;张青文;董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K50/90 | 分类号: | A23K50/90;A23K10/30;A23K10/20;A23K20/158;A23K20/174;A23K20/195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绿盲蝽 人工 饲料 | ||
本发明涉及昆虫饲养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绿盲蝽人工饲料,包括以下制备原料:玉米汁、鸡蛋蛋液、蒸馏水、松花粉、鹰嘴豆粉、山梨酸、链霉素、抗坏血酸和复合维生素B。所述人工饲料能够适于绿盲蝽若虫的大量饲养,并保证实验用虫的营养状况和虫龄一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昆虫饲养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饲养绿盲蝽的人工饲料。
背景技术
绿盲蝽(Heteroptera:Miridae)是棉花生产上一类重要的农业害虫,其种类繁多,全世界为害棉花的盲蝽种类达50余种。绿盲蝽主要通过口针刺吸为害棉花的幼嫩部位和繁殖器官从而对棉花生长发育和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棉花生长至子叶期时,绿盲蝽开始为害顶芽,易造成无头苗。绿盲蝽为害棉花幼嫩叶片时,初期出现褪绿斑点,后随叶片伸展,坏死部分形成孔洞,使顶部叶片残缺不全;绿盲蝽刺吸为害花蕾时,易造成花蕾枯死、脱落;为害幼玲时,容易造成棉铃畸形或是形成僵瓣。
绿盲蝽具有寄主植物广泛、活动隐蔽性高、世代重叠严重等特点,且活动能力很强,常造成区域暴发成灾。绿盲蝽在棉田间常以混合种群发生。盲蝽成虫一般于6月中下旬从早春寄主迁入棉田,此阶段恰为棉田2代棉铃虫的防治期。防治棉铃虫大量施用的化学农药,间接地杀死了刚侵入棉田的盲蝽成虫。此后,在对3、4代棉铃虫实施连续防治情况下,棉田盲蝽一直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而自1997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大面积种植Bt棉花品种后,棉铃虫的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棉田用于防治棉铃虫的广谱性化学农药使用量显著降低,给棉田盲蝽的种群增长提供了空间,最终导致盲蝽的区域性种群剧增,并在多种作物上猖獗为害。同时,由于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地蔬菜、瓜果、果树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上升,间作套种面积和复种指数提高,为棉花盲蝽种群发展及季节性寄主转换提供了充沛的食物资源。
国外20世纪80年代,就已研制出饲养豆荚草盲蝽的半固体人工饲料,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而我国目前普遍采用四季豆饲养盲蝽,明显滞后于国外。由于四季豆保鲜时间短、农药残留高以及在北方冬季运输中易受冻害等问题,给盲蝽的饲养带来诸多问题。而且国外的豆荚草盲蝽人工饲料直接用于饲养绿盲蝽和中黑苜蓿盲蝽效果不好,蔡晓明等率先对中黑苜蓿盲蝽人工饲料进行初步研究(蔡晓明et al.,2005,中黑盲蝽人工饲料的初步研究),为国内盲蝽人工饲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宋国晶等采用10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筛选出了若虫存活率与四季豆无显著差异的绿盲蝽人工饲料(宋国晶et al.,2010,一种绿盲蝽的人工饲料及饲养方法),但该方法配料多达十多种,成本偏高,饲养不如天然饲养稳定。而用玉米饲养的绿盲蝽发育稳定,发育历期长度适宜,易于收取卵,但频繁换取饲料容易造成绿盲蝽意外死亡。
公开号为CN10327124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黑肩绿盲蝽人工饲料配方。该黑肩绿盲蝽人工饲料,包括如下组分:柞蚕蛹匀浆液、鸡蛋黄、全脂奶粉、蔗糖、卵磷脂、稻酮、啤酒酵母、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氯化胆碱、尼泊金、水。该人工饲料适用于对黑肩绿盲蝽成虫和若虫的大量人工饲养,饲养黑肩绿盲蝽的存活率高,生长发育进度快,单雌平均产量高,该饲料具有保质期长,省时省工且具有简单、易操作和实用性强的特点。但该专利针对绿盲蝽的饲养效果较差,饲料呈糊状,不适合饲养绿盲蝽这种体型较小,容易被粘住,容易陷入其中的昆虫,对于龄期较小的若虫更不合适,同时加入了柞蚕蛹匀浆液,成分的质地不均已,不能用于胃毒实验的进行。
公开号为CN102599355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绿盲蝽人工饲养的饲料,主要成分包括:鲜鸡蛋、卵黄粉、卵磷脂、蔗糖、酵母粉、山梨酸等。该人工饲料适用于对绿盲蝽成虫和若虫的大量人工饲养,饲养绿盲蝽的存活率高,生长发育进度快,单雌平均产卵量高,该饲料保质期长,大大降低更换饲料的次数,省时省工且节约饲料成本。该饲料具有简单、易操作和实用性强的特点。该专利所提供的方法工序繁琐,也不适宜绿盲蝽的群体饲养,而龄期较小的若虫力气太小,取食时不易穿透该专利中所使用的封口膜,若虫死亡率偏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507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