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室外机及空调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50517.8 | 申请日: | 2014-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15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薛寒冬;李真仲;赖鑫;钟志雄;程东衡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0 | 分类号: | F24F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廉振保 |
地址: | 51907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室外 空调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外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空调产品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常规空调室外机由于结构限制,存在以下问题:
1、压缩机噪音无法有效隔绝,整机噪音无法降低,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影响较大;
2、风场分布垂直分布不均匀,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和机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降低噪音的室外机及空调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室外机,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压缩机,壳体包括下层空间和上层空间,下层空间为密闭空间,压缩机设置在密闭空间的内部。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下层底板、上层底板以及固定在上层底板和下层底板的侧面的侧板;密闭空间形成在下层底板和上层底板之间;上层底板上方为上层空间。
进一步地,室外机还包括电器盒,电器盒设置在密闭空间中。
进一步地,室外机还包括风机系统和换热器,换热器设置在上层底板上,风机系统设置在换热器的上方。
进一步地,室外机还包括风机系统和换热器,换热器弯折形成筒状结构,并竖直设置在上层底板上,风机系统设置在换热器的上方或者设置在换热器的内部。
进一步地,换热器呈与上层空间的侧壁配合的多边形筒状。
进一步地,上层空间具有四个侧壁,换热器具有四个侧面,且四个侧面与四个侧壁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换热器呈圆筒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前述的室外机。
根据本发明的室外机及空调器,通过将壳体设置为下层空间和上层空间,并将压缩机设置在为密闭空间的下层空间内,使得压缩机运转产生的噪音向不同方向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密闭空间的隔绝作用,噪音无法穿透到密闭空间的外部,只能在密闭空间中反射或折射,而在噪音在反射或折射的过程,声能不断消耗削弱,从而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室外机的第一立体机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室外机的去除部分侧板之后的立体机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室外机的第二立体机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室外机的第三立体机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11、下层空间;12、上层空间;13、下层底板;14、上层底板;15、侧板;20、压缩机;30、电器盒;40、风机系统;50、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室外机,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壳体10内部的压缩机20,壳体10包括下层空间11和上层空间12,下层空间11为密闭空间,压缩机20设置在密闭空间的内部。本发明通过将壳体10设置为下层空间11和上层空间12的上下层结构,并将压缩机20设置在为密闭空间的下层空间11内,使得压缩机20运转产生的噪音向不同方向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密闭空间的隔绝作用,噪音无法穿透到密闭空间的外部,只能在密闭空间中反射或折射,而在噪音在反射或折射的过程,声能不断消耗削弱,从而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
优选地,结合图2至4所示,壳体10包括下层底板13、上层底板14以及固定在上层底板14和下层底板13的侧面的侧板15,上层底板14设置在壳体10的中部,将壳体10分割为上下两部分,上层底板14下部为下层空间11,上部为上层空间12。即下层底板13、上层底板14和侧板15配合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将压缩机20设置在该密闭空间中,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反射和折射,从而不断消耗,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一般地,下层底板13、上层底板14和侧板15采用钣金件,侧板15包括前后盖板和左右侧盖板。
优选地,如图2所示,室外机还包括电器盒30,电器盒30设置在密闭空间中,方便设置和布线,便于对压缩机的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505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