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荧光检测样品池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548940.4 | 申请日: | 2014-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20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 发明(设计)人: | 李颖;胡书新;马丽;刘仁威;范苏娜;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21/03 | 分类号: | G01N21/03;G01N21/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王勇;王博 |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衬底 透明 荧光检测 样品池 容纳空间 氧化石墨烯 金属薄膜 制备 传统显微镜 入射光波长 纵向分辨率 成像光路 荧光标记 照明光路 出样孔 进样孔 纳米级 粘结 容纳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荧光检测样品池及其制备方法,该荧光检测样品池包括第一透明衬底;第二透明衬底,所述第二透明衬底上依次具有金属薄膜和氧化石墨烯,所述第二透明衬底和第一透明衬底粘结在一起且限定了用于容纳样品的容纳空间,所述金属薄膜和氧化石墨烯位于所述第一透明衬底和第二透明衬底之间;所述第一透明衬底或第二透明衬底具有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的进样孔,所述第一透明衬底或第二透明衬底具有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的出样孔。本发明的荧光检测样品池能够使用传统显微镜中的照明光路和成像光路,不限于入射光波长和荧光标记种类,成本低,且纵向分辨率为纳米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荧光检测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荧光检测样品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荧光检测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检测技术之一。荧光检测技术是利用荧光标记手段将待测物进行标记,并实时追踪记录荧光信号的数量变化、运动轨迹及光强变化等信息。单分子荧光检测是近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超灵敏的检测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分析检测技术,由于其能够研究单分子的动力学变化,因此对化学分析、纳米材料分析和活细胞分析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和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为了准确揭示出单分子的运动信息及规律,荧光检测的纵向分辨率需达到纳米级(10nm以内)。
目前主流荧光检测技术是采用荧光显微镜观测待测物,由于显微技术的纵向分辨率受到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其纵向分辨率只能达到一百纳米左右。为了提高荧光检测的纵向分辨率,研究人员研发了超分辨荧光技术,但其纵向分辨率只能达到10-20nm。随后,研究人员进一步研发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其能够探测荧光信号在纳米级距离变化信息,但目前能够用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中的入射光波长和荧光标记种类非常有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并不能应用于某些具有特殊性质的样品。因此,目前需要一种能够对所有样品进行荧光检测、荧光检测的纵向分辨率为纳米级、且能够利用传统显微镜的照明光路和成像光路的荧光检测样品池。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荧光检测样品池,包括:
第一透明衬底;
第二透明衬底,所述第二透明衬底上依次具有金属薄膜和氧化石墨烯,所述第二透明衬底和第一透明衬底粘结在一起且限定了用于容纳样品的容纳空间,所述金属薄膜和氧化石墨烯位于所述第一透明衬底和第二透明衬底之间;
所述第一透明衬底或第二透明衬底具有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的进样孔,所述第一透明衬底或第二透明衬底具有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的出样孔。
优选的,所述金属薄膜是厚度不大于50纳米的金薄膜或银薄膜。
优选的,所述荧光检测样品池还包括位于所述氧化石墨烯上的磷脂分子层。
优选的,所述氧化石墨烯的层数为1。
优选的,所述第一透明衬底的边缘和第二透明衬底的边缘粘结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第一透明衬底为玻片或石英片,所述第二透明衬底为玻片或石英片。
优选的,所述第一透明衬底或第二透明衬底的厚度为0.1~1毫米。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上述荧光检测样品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在所述第一透明衬底或第二透明衬底上形成进样孔,在所述第一透明衬底或第二透明衬底上形成出样孔;
2)在所述第二透明衬底上依次生长金属薄膜和氧化石墨烯;
3)将所述第一透明衬底和第二透明衬底粘结在一起,使得所述第一透明衬底和第二透明衬底限定用于容纳样品的容纳空间,所述金属薄膜和氧化石墨烯位于所述第一透明衬底和第二透明衬底之间,所述进样孔和出样孔都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2)中还包括在所述氧化石墨烯上生长磷脂分子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89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