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烧烫伤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47254.5 | 申请日: | 2014-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064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杨秀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秀凯 |
主分类号: | A61K35/57 | 分类号: | A61K35/57;A61K9/06;A61P17/02;A61P31/00;A61P29/00;A61K31/045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56300 贵州省黔东***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烫伤 感染 中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烧烫伤感染治疗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治疗烧烫伤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将凡士林与蛋黄油、消炎粉、高糖、红汞粉、冰片组合配制成膏剂,并控制在配制过程中理化环境以及搅拌速度,使得各种原料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复杂的微观生化反应,进而得到一种能够化腐生肌、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组合物,使得对烧烫伤感染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率为100%,治愈率达到99.1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烧烫伤感染治疗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治疗烧烫伤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烧烫伤是热力作用于人体肌肤,进而引起皮肤组织发生急性损伤的疾病,分为水火烫伤、火烧伤、电灼伤、汤泼火伤等几类;本病是一种强热侵害人体,以致使皮肤组织腐烂而成;西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温,如火焰、沸水、钢水、蒸汽等接触皮肤对皮肤带来的烫伤;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等接触皮肤,对皮肤带来的烧伤;电力因素,如触电、闪电等接触皮肤对皮肤带来的灼伤;放射因素,如X射线、原子能等对皮肤造成的辐射损伤;这些因素均会对皮肤造成局部或者全部性的皮肤组织损伤,进而使得皮肤发生变性、坏死,甚至导致皮肤感染,进一步的造成大面积的皮肤损伤,进而造成皮肤组织成分结构变化,直接导致人体组织破坏、功能丧失,降低人体免疫力,继而引发其他疾病产生,对人体生命构成威胁。
烧烫伤疾病的病理过程,根据其烧烫伤皮肤组织的变化情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为休克期,该期间是在发生烧烫伤之后的48h以内,这段时间主要是低血容量性休克;二是感染期,该时期多发生在烧烫伤后的3-7天(水肿回收期)和烧烫伤后的3-4周(溶痂期),这段时间为被烧烫伤的皮肤最易感染的时期,也是治疗烧烫伤时候最难处理的时期;三是修复期,该时期根据烧烫伤的程度不一样,其时机阶段也不一样,但这段时间已经出现皮肤重生、皮肤组织细胞复活的阶段。
因此,从上述病理分析过程可以得出,对于烧烫伤疾病最难治疗的时期为感染期,为此有大量的研究从这方面入手对烧烫伤治疗做出来研究,但都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
目前,医院对于烧烫伤感染期用药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清创后,在采用抗菌药物、中草药、凡士林进行创面包扎的治疗方式,以及采用清创后,外涂湿润药膏之后,将患者置于室内温度为25-30℃的治疗室中进行暴露治疗。虽然上述治疗方法均能够将烧烫伤治疗,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其治疗周期长,治愈率较低、治疗成本较高,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皮肤损伤组织的感染,进而引发其他继发性疾病,导致病人的痛苦增加。
同时,将凡士林作为烧烫伤疾病治疗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将凡士林与其他药物进行组合获得治疗烧烫伤的药剂数不胜数,但是这些技术均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本研究人员通过对凡士林用于烧烫伤领域疾病的治疗情况以及凡士林本身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与探索,将凡士林与蛋黄油、消炎粉、高糖、红汞粉、冰片进行组合配制成膏剂,并且这种组合在现有技术中还未见报道,进而为烧烫伤治疗领域提供了一种用药新选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化腐生肌、清热消毒、消炎止痛功效的治疗烧烫伤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剂为膏剂,以及提供了这种中药组合物的膏剂的制备方法,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药材易得,对于治疗烧烫伤感染的治疗疗程较短,并能够适应于各种烧烫伤感染患者的特征。
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治疗烧烫伤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其原料成份(以质量份计)为蛋黄油0.5-2份、消炎粉0.2-0.7份、高糖0.5-1.5份、凡士林2-4份、红汞粉0.05-0.1份、冰片0.005-0.015份。
所述的原料成份(以质量份计)为蛋黄油0.8-1.5份、消炎粉0.3-0.6份、高糖0.8-1.1份、凡士林2.5-3.5份、红汞粉0.06-0.09份、冰片0.009-0.013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秀凯,未经杨秀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72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