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热器环形丝网蓄冷填料的制备装置及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546771.0 | 申请日: | 2014-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25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 发明(设计)人: | 党海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21D28/14 | 分类号: | B21D28/14;B21D45/04;B21D37/12;B21D37/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郭英 | 
| 地址: | 20008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热器 环形 丝网 填料 制备 装置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回热器环形丝网蓄冷填料的装置,它包括模柄(1)、上托板(2)、上垫块(3)、上模座(4)、上夹板(5)、母模(6)、上导套(7)、导柱(8)、外脱板(9)、下导套(10)、下垫板(11)、下模座(12)、上弹簧(13)、打料板(14)、打料杆(15)、冲头(16)、母模仁入子(17)、内脱块(18)、外脱板入子(19)、下弹簧(20)、公模仁(21)、等高套管(22),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装置为一复合模,其中模柄(1)、上托板(2)、上垫块(3)、上模座(4)、上夹板(5)、母模(6)、上导套(7)、上弹簧(13)、打料板(14)、打料杆(15)、冲头(16)、母模仁入子(17)、内脱块(18)共同构成上模,导柱(8)、外脱板(9)、下导套(10)、下垫板(11)、下模座(12)、外脱板入子(19)、下弹簧(20)、公模仁(21)、等高套管(22)共同构成下模;上模中的模柄(1)、上托板(2)、上垫块(3)、上模座(4)、上夹板(5)和母模(6)共同组成上模支撑部件,上模座(4)、上夹板(5)和母模(6)之间利用定位销和紧固螺钉连接成整体,母模(6)中安装有上导套(7)和母模仁入子(17),上夹板(5)内安装冲头(16),并利用上模座(4)将冲头(16)完全固定;下模中的外脱板(9)、下垫板(11)、下模座(12)和等高套管(22)共同组成下模支撑部件,导柱(8)安装在下垫板(11)内,并利用下模座(12)将导柱(8)完全固定,下模座(6)中间开孔,便于环形丝网冲裁后的圆形余料落料,下垫板(11)内插入公模仁(21),利用横向的销钉将公模仁(21)固定,外脱板(9)上安装下导套(10)和外脱板入子(19),等高套管(22)利用螺钉固定在外脱板(9)上,使外脱板(9)相对于下垫板(5)形成固定不变的间隔;上弹簧(13)、打料板(14)和打料杆(15)共同组成上模打料装置,上弹簧(13)压紧在上托板(2)和打料板(14)之间,打料杆(15)连接打料板(14)和内脱块(18),打料板(14)利用长杆螺钉固定在上模座(4)上,并能相对上模座(4)形成一段向上移动的距离,打料杆(15)沉头安装在上模座(4)内,并依次穿过上模座(4)和上夹板(5),在上弹簧(13)的作用下,上模与下模冲裁之后,受挤压之后的内脱块(18)被顶出,将内部的环形丝网冲裁件推出,完成顶出过程;下模中设置下弹簧(20),下弹簧(20)的上下两端分别是外脱板(9)和下模座(12),与外脱板(9)相连的等高套管(22)将外脱板(9)的位置固定,只能下移,而公模仁(21)固定在下垫板(11)上,在上模和下模闭合完成冲裁之后,在下弹簧(20)的作用下,外脱板(9)向上恢复原位,固定在外脱板(9)上的外脱板入子(19)将套在公模仁(21)外圆上的冲裁原料向上顶出,完成顶出过程;冲头(16)、内脱块(18)、母模仁入子(17)、公模仁(21)和外脱板入子(19)共同组成冲裁部件,其中母模仁入子(17)和外脱板入子(19)属于镶嵌件,分别固定在母模(6)和外脱板(9)上,为之后的通用化改装留有足够的余地,内脱块(18)插入母模仁入子(17),并利用横向销钉来限位,使内脱块(18)只能相对母模仁入子(17)向上移动,内脱块(18)上端与上模打料装置相连,冲头(16)固定在上夹板(5)内,并穿过内脱块(18),内脱块(18)的冲裁面比冲头(16)的冲裁面突出0.3~0.6mm,使在冲裁的瞬间,内脱块(18)刃口先接触到冲裁原料,即先完成环形丝网冲裁件外缘的冲裁,然后才是内缘,公模仁(21)入子内孔为锥形开口,便于冲裁后的圆形余料向下落料;上导套(7)、导柱(8)和下导套(10)共同组成导向装置,上导套(7)安装在母模(6)上,下导套(10)安装在外脱板(9)上,导柱(8)固定在下模座(12)上,上模座(4)和上夹板(5)在安装导柱(8)的位置留出足够大的开孔,使上模和下模闭合之后,导柱(8)有放置的空间,从而共同组成一种回热器环形丝网蓄冷填料的制备装置。
2.一种制造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热器环形丝网蓄冷填料的制备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实现冲裁功能的冲裁部件的组成部分冲头(16)、内脱块(18)、母模仁入子(17)、公模仁(21)和外脱板入子(19)均由高硬度的模具钢制作而成,其中冲头(16)先使用慢走丝线切割方法加工出基本轮廓,然后由高精密车床修整,最后使用外圆磨床研磨,保证其外径的尺寸公差精度处于1.0~2.0μm之间,且外圆粗糙度小于1.0μm;内脱块(18)、母模仁入子(17)、公模仁(21)和外脱板入子(19)均先由数控机床加工出基本轮廓,然后使用高精密车床修整,保证其内径的尺寸公差精度处于1.0~2.0μm之间,其中内脱块(18)和公模仁(21)的内孔分别使用内圆磨床和珩磨机研磨,保证其内孔粗糙度小于1.0μm;母模仁入子(17)镶嵌固定在母模(6)上,外脱板入子(19)镶嵌固定于外脱板(9)上,镶嵌部位应均可拆卸,能为之后的通用化改装留有余地;实现上模打料功能的上模打料装置中的打料板(14)和打料杆(15)均由高精度的模具钢加工而成,为防止工作过程中的疲劳变形,二者均需经过淬火硬化处理,上弹簧(13)为订制,其弹性力矩应根据上模的重量以及冲裁部件所需的剪切力来共同确定;实现导向功能的导向装置的组成部分上导套(7)、导柱(8)和下导套(10)均由高硬度的模具钢制作而成,三者均使用高精密车床一次加工成形,其中导柱(8)的外径要分别和上导套(7)以及下导套(10)的内径配合加工,导柱(8)的外圆使用外圆磨床研磨,保证其外径的尺寸公差精度处于1.0~2.0μm之间,且外圆粗糙度小于1.0μm,上导套(7)和下导套(10)的内孔均使用内圆磨床研磨,保证其内径的尺寸公差精度均处于1.0~2.0μm之间,且内孔粗糙度均小于1.0μm;模柄(1)、上托板(2)、上垫块(3)、上模座(4)、上夹板(5)和母模(6)均使用高强度的模具钢制作,采用数控机床加工成形,并使用高精度车床修整,组成上模支撑部件;下弹簧(20)为订制,其弹性力矩应根据外脱板(9)的重量以及冲裁部件所需的剪切力来共同确定;外脱板(9)、下垫板(11)、下模座(12)和等高套管(22)均采用高强度的模具钢制作,使用精密机床加工成形,为保证整个装置的稳定性和垂直度,下模座(12)的下表面的需使用平面磨床研磨,保证其平面度处于5.0~10.0μm之间;为保证本发明装置在工作时能实现上模和下模的完全重合,在整体组装之前,还应将母模(6)、外脱板(9)和下垫板(11)单独挑出,使用高精密的平面磨床分别加工其上下表面,将三者依次完全重叠在一起检验其密合程度,保证中间的缝隙高度均不超过0.01mm;上述工序全部完成后,将各部件组装,即形成所发明的回热器环形丝网蓄冷填料的制备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677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催化剂载体及其应用
 - 下一篇:用于生产己内酰胺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