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塑性模制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45772.3 | 申请日: | 2014-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591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托比亚斯·贝尼格豪斯;德特勒夫·约阿希米;理查德·魏德;奥利弗·沃尔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朗盛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7/02 | 分类号: | C08L77/02;C08L77/06;C08K13/02;C08K3/34;C08K5/20;C08K5/1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张英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塑性模制组合物 导热 无机填充剂 热稳定剂 电绝缘 硅酸铝 混合物 聚酰胺 模制品 斜轴 半成品 生产 | ||
本发明涉及热塑性模制组合物,这些热塑性模制组合物基于聚酰胺具有三斜轴面硅酸铝的无机填充剂并具有至少一种热稳定剂、以及还有至少一种附加物质,涉及热塑性模制组合物的混合物,涉及这些的生产,以及还有涉及由其生产的电绝缘的、导热的产品,特别是模制品和半成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塑性模制组合物的混合物,这些热塑性模制组合物基于聚酰胺具有三斜轴面形式的硅酸铝的无机填充剂并具有至少一种热稳定剂、以及还有至少一种附加物质,涉及这些的生产,以及还有涉及由其生产的电绝缘的、导热的产品,特别是模制品和半成品。
背景技术
因为热塑性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电绝缘特性,它们被用于在电气工业中的许多应用。然而,因为它们的导热系数低,它们也具有绝热效果,而当产生相对大量的热量并必须耗散时这对电气部件来说是有问题的。通过使用以下添加剂可以广泛改变热塑性塑料的电导率和热导率:例如,添加石墨增加了电导率和热导率这两者。然而,仅存在少数方法用于增加热导率同时保持对于电力工业应用中所要求的类型的非常低的电导率。
Wolfgang的论文(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2004年7月17日出版)题为“der thermischenelektrisch isolierender Polymerwerkstoffe”[增加电绝缘聚合物材料的热导率]说明了一种用具有良好的热导率的电绝缘性粉末状填充剂组分填充流延树脂的方法,填充剂组分的量是这样使得最大化所得到的流延树脂的热导率。这个目的是用可商购的陶瓷粉末组分,诸如氧化铝、碳化硅、氮化硼、粉状石英和其他石英材料实现的,这些材料通常被用于生产研磨产品。添加氧化铝(α-Al2O3)来增加热塑性模制组合物和由其生产的产品的热导率是已知的,并在许多专利申请中描述。
DE 102 60 098 A1表述了加入氧化铝使热塑性聚酯是电绝缘并且导热的。所列出的其他附加物质是低分子量和聚合物有机化合物。
WO 2003/051971 A2涉及基于热塑性弹性体、特别是基于具有按重量计72.3%的氧化铝在40℃下具有热导率1.1W/mK的聚酰胺的柔性混配材料用于生产导热的软管,这些软管具体可以用作加热软管或冷却软管。
JP 2004 059638 A2也说明了具有关于热导率、耐热性、低吸水率的优异的特性,并在注射模制中使用的聚酰胺组合物。此外披露了基于PA 6T、PA 9MT和PA 66的实例(PA=聚酰胺);将热导率添加剂日本轻金属制造氧化铝(Nippon Light Metal ManufacturingAlumina),“LS130”添加到这些中。
JP 2005 112908 A2传授了氧化铝填充的聚酰胺用作具有良好的热导率的电绝缘体的用途。具体说明了获得的产品用于电缆护套的用途,当暴露于2000伏特时其保持起作用至少50小时。
已经广泛地说明了石墨在混配聚酰胺材料中的用途,但是所得到的模制组合物的电导率是感兴趣的主要点。
DE 36 44 773 A1说明了包含玻璃纤维和石墨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这些实现尽可能仅2.2·104Ω的固有的表面电阻值。
JP 2003 165904 A说明了具有特别好的耐冲击性(通过加入橡胶达到)的一种包含石墨的、导电混配聚酰胺材料。
在US-A 6 228 288中所述的基于聚酰胺和石墨的材料的目的是适合用于基于它们的电导率值的传感器。
JP 2007 016093 A说明了由热塑性聚合物和从1%到50%的石墨制成的具有1.6W/mK的改进的热导率的一种组合物。
WO 2009/019186 A1说明了电绝缘热传导混配聚酰胺材料,这些聚酰胺材料包含氧化铝和石墨二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朗盛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朗盛德国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57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