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甘薯与玉米套种的栽培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410541374.4 | 申请日: | 2014-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5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 发明(设计)人: | 滑金锋;陈天渊;黄咏梅;李艳青;李慧峰;吴翠荣;银捷;潘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G1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王正茂 |
| 地址: | 530227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甘薯 玉米 套种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甘薯与玉米套种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为贯彻“高产多收”和“多种多收”并举的方针,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无荒可用地区,应以改革耕作制度,扩大复种面积,实行间作套种,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产为主,实行作物间混套种和扩大复种面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则是我国现阶段耕作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玉米亦称玉蜀黍、仙麦、包谷、苞米、棒子,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比水稻产量还要高。同时玉米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种植时占地时间较长,且玉米在种植时行间距也较大,为此,玉米幼苗期还有很大一部分剩余空间得不到很好的利用。相对来说,造成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甘薯也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时匍匐在地上居多,种植耕地上方的空间使用率较低。
近年来,玉米/甘薯种植面积的逐年缩减,在已利用的耕地资源中,普遍存在着开发利用水平低的问题,耕地复种指数不高是开发利用水平低的原因之一。甘薯间套种玉米不仅在时间上延长了土地的有效利用,而且在空间上实现了立体种植。作物套作栽培的模式是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一个有效的方法,但是传统的甘薯/玉米间套作种植栽培方法并不能提高耕地的经济效益。
农作物间套种技术,是利用作物生长收成的时间和空间差,向立体要效益,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缓解农作物争地矛盾的新技术。实行甘薯/玉米间作物套种的技术与模式研究开发,不仅解决生物质能源的原料和食用上的淡季,而且是一个兼顾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复种指数、促农增产增收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旱地甘薯与玉米间套作种植栽培方法不合理、产量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产量高、省时省力的旱地甘薯与玉米间套作种植栽培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甘薯与玉米套种的栽培方法,于每年四月中下旬种植,包含以下步骤:
(1)将土地翻耕后进行起垄;
(2)取长度为15~20cm的甘薯苗,于步骤(1)中的垄顶栽插,栽插甘薯苗根部盖上土5~8cm,苗尾向上露出泥土3~5cm,每株甘薯苗间距18~25cm;
(3)播种玉米,每穴种2~3粒玉米种,盖土,两穴间间距25~30cm。
其中,步骤(2)中所述的甘薯苗为甘薯块培育而成,步骤为:
(4)在土地上混施土杂肥78000~97500Kg·hm-2,进行翻耕后起垄,垄宽87~93cm,垄高28~31cm;
(5)于垄顶开沟,将预处理后的薯块于3月底至4月上旬开始排种,每薯块间间隔13~19cm,盖土3~8cm,排种后盖地膜;
(6)发芽出苗后,破膜,浇水催苗,当苗高≥30cm时剪苗复育;
(7)选择靠近水源、土壤肥沃的旱地作复育采苗圃,施肥翻耕后起1.0m宽垄,开沟按株距为17~20cm插植,待甘薯苗长至20~30cm时即为种苗;
其中,步骤(3)中每隔2~3垄甘薯垄栽种一行玉米。
其中,步骤(3)中所述玉米种植在离垄底1/2垄高的垄面上。
其中,步骤(4)中所述的薯块预处理为将种薯放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中浸10~12min。
其中,步骤(1)中所述的起垄为在土地上按12000~15000Kg·hm-2施肥后开沟,沟底施肥400~500Kg·hm-2,施后用起垄,将沟底肥用泥土翻盖上,甘薯垄间距0.8~1.3m。
其中,步骤(6)中剪苗后追施氮肥催苗,一般施尿素150Kg·hm-2。
其中,步骤(7)中所述的施肥为施腐熟优质肥22500~30000Kg·hm-2,尿素60~75Kg·hm-2,过磷酸钙300~375Kg·hm-2,硫酸钾225~300Kg·hm-2作基肥。
其中,步骤(7)中插植后10~14d中耕除草,按75~90Kg·hm-2施肥促苗快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13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备纳米尺度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
- 下一篇:VDMOS器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