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压27.5kV轨道交通电缆及其脱气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539698.4 | 申请日: | 2014-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927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26 |
| 发明(设计)人: | 孙永哲;来进晟;叶丽花;周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7/17 | 分类号: | H01B7/17;H01B7/22;H01B7/295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14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27.5 kv 轨道交通 电缆 及其 脱气 方法 | ||
1.一种中压27.5kV轨道交通电缆,其特征是,该电缆自内而外依次包括导体(1),导体屏蔽层(2),绝缘层(3),绝缘屏蔽层(4),半导电缓冲阻水带层(5),铜丝屏蔽层(6),内护套(9),铝丝铠装及(10)外护套(12),所述铜丝屏蔽层由若干周向均布的铜丝构成,所述铝丝铠装由若干周向均布的铝丝构成,并且铜丝屏蔽层的横截面积和铝丝铠装的横截面积之和与导体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0.8至1.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压27.5kV轨道交通电缆,其特征是,所述外护套为防鼠型低烟无卤外护套,所述内护套为低烟无卤内护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压27.5kV轨道交通电缆,其特征是,所述铜丝屏蔽层外、位于铜丝屏蔽层与内护套之间自内而外逐层绕包有铜带扎带(7)及内低烟无卤带(8)。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中压27.5kV轨道交通电缆,其特征是,所述铝丝铠装外、位于铝丝铠装与外护套之间绕包有外低烟无卤玻璃丝布带(1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中压27.5kV轨道交通电缆,其特征是,所述铜丝屏蔽层的横截面积和铝丝铠装的横截面积之和与导体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0.9。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中压27.5kV轨道交通电缆,其特征是,所述绝缘层为交联聚乙烯绝缘层。
7.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压27.5kV轨道交通电缆的脱气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加热室及设置在加热室内的加热装置及测温装置;
脱气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A:将电缆放入加热室内;接着开启加热室内的加热装置及测温装置对加热室进行加热,将各加热室内的室温加热至60-75℃之间,并在60-75℃的室温内保温70至75小时;
B:关闭加热室内的加热装置,使加热室内的电缆随加热室一同冷却;
C:取出电缆。
8.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压27.5kV轨道交通电缆的脱气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加热室,第二加热室,第三加热室,第四加热室及第五加热室,并且相邻两加热室之间通过穿线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加热室,第二加热室,第三加热室,第四加热室及第五加热室内分别设有加热装置及测温装置;
脱气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A:将同一根电缆依次穿过第一加热室、第二加热室、第三加热室、第四加热室及第五加热室,同一根电缆的一端位于第一加热室,另一端位于第五加热室,并且同一根电缆分布在第一加热室、第二加热室、第三加热室、第四加热室及第五加热室内的电缆长度相同;
B:同时开启各加热室内的加热装置及测温装置对各加热室进行加热,将各加热室内的室温加热至60-70℃之间,并在60-70℃的室温内保温t1小时;
C:先关闭第三加热室内的加热装置,使第三加热室内的电缆在第三加热室内自然冷却;
D:接着同时关闭第二及第四加热室内的加热装置,使第二及第四加热室内的电缆在第二及第四加热室内自然冷却;
E:再接着同时关闭第一及第五加热室内的加热装置,使第一及第五加热室内的电缆在第一及第五加热室内自然冷却;
B1:同时开启各加热室内的加热装置及测温装置对各加热室进行加热,将各加热室内的室温加热至70-75℃之间,并在70-75℃的室温内保温t2小时;
C1:关闭第三加热室内的加热装置,使第三加热室内的电缆在第三加热室内自然冷却;
D1:同时关闭第二及第四加热室内的加热装置,使第二及第四加热室内的电缆在第二及第四加热室内自然冷却;
E1:同时关闭第一及第五加热室内的加热装置,使第一及第五加热室内的电缆在第一及第五加热室内自然冷却;
B2:同时开启各加热室内的加热装置及测温装置对各加热室进行加热,将各加热室内的室温加热至65-75℃之间,并在65-75℃的室温内保温t3小时;
B3:同时关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加热室内的加热装置,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加热室内的电缆随加热室一同冷却;
B4:取出电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压27.5kV轨道交通电缆的脱气方法,其特征是,所述t1为28至30小时,所述C步骤中的冷却时间为0.5小时,D步骤中的冷却时间为1小时,E步骤中的冷却时间为2小时;
所述t2为18至20小时,所述C1步骤中的冷却时间为0.5小时,D1步骤中的冷却时间为1小时,E1步骤中的冷却时间为2小时;
所述t3为13至15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3969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