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洞式进水口事故闸门井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36330.2 | 申请日: | 2014-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94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付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9/06 | 分类号: | E02B9/06;E02B9/0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43008 | 代理人: | 赵洪;钟声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洞 进水 事故 闸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水电水利技术领域,特指一种隧洞式进水口事故闸门井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水电站的设计中,受到地形及地质条件的限制,较多的水电机组往往采用隧洞式进水口的设计,这类水电站的事故闸门井距水库距离较长,在机组过速及甩负荷的过渡过程中,必然引起闸门井内水体的波动。
进水口事故闸门是水电机组最重要的一道过速保护,机组运行过程中均需悬吊于闸门井内,一旦机组过速,闸门必须动水快速关闭。由于闸门两面的结构布置的差异,其中一面为光滑平整的光滑面,另一面为复杂的梁隔结构,在水流涨落过程中,闸门的光滑面对水流的阻力明显小于闸门另一面的梁隔结构对水的阻力。因此在机组甩负荷及过速过渡过程中,闸门会受到两侧水流不平衡力的作用,而且由于闸门垂直悬吊,顺水流向并无约束,小的水平方向不平衡力就极易引起闸门的剧烈振动,极易造成闸门反向支承的损坏,也同时影响了其快速下闸的功能。
目前在隧洞式进水口事故闸门井的设计中均未考虑到机组甩负荷所引起的事故闸门振动问题,闸门井的设计依然沿用常规的设计方法。对于闸门本体振动问题的处理也只是从闸门结构入手,通过改变闸门的结构增加闸门的抗振能力,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闸门的振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减小闸门振动的隧洞式进水口事故闸门井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隧洞式进水口事故闸门井结构,包括容纳闸门的闸门井本体,与所述闸门光滑面相对的所述闸门井本体内壁上水平设置有一条以上的第一阻隔条,当所述第一阻隔条为多条时,多条所述第一阻隔条沿与闸门光滑面相对的闸门井本体内壁的竖直方向依次布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一阻隔条布置在与悬挂位置时闸门光滑面相对的闸门井本体内壁上。
所述第一阻隔条的数量为四条且均匀分布在与悬挂位置时闸门光滑面相对的闸门井本体内壁上。
所述第一阻隔条的两端均竖直设置有第二阻隔条,所述第二阻隔条将多条第一阻隔条的端部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阻隔条和第二阻隔条为混凝土或钢板。
与所述闸门光滑面相对的闸门井本体内壁上设置有堵流墩,所述堵流墩位于最下方的第一阻隔条下方。
所述堵流墩的下表面与闸门井本体的底端端面平齐。
所述堵流墩的上表面向靠近闸门井本体内壁方向逐渐向下倾斜。
所述堵流墩为混凝土或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的隧洞式进水口事故闸门井结构,通过在与闸门光滑面相对的闸门井本体的内壁上水平增设多道第一阻隔条,用于增加闸门井此面水流升降时的阻力,减小水流的流动速度,从而平衡闸门两面之间水位波动对闸门的冲击力,减少闸门的振动,保障水电厂的机组安全。另外在闸门井本体的下方设置有堵流墩,增加闸门井底端的水力阻抗,降低闸门光滑面与闸门井本体之间的水流浪涌。另外本发明的闸门井结构简单、现场施工方便、不需要对闸门进行改动、便于已建水电站的技术改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闸门井上游面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A视图。
图中标号表示:1、闸门井本体;11、上游面;111、第一阻隔条;112、第二阻隔条;113、堵流墩;12、下游面;2、闸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363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